寫在前面: 去了就是“村里人”,到了干好“家中事”。這是吉林省鄉村振興局派駐到白城大安市新艾里蒙古族鄉富興村工作隊的初衷。兩年來,工作隊以村為家,與村“兩委”班子、廣大村民一道,畫出了鄉村振興最大的“同心圓”。 7月12日,入伏第二天。 早上7點,從長春出發沿琿烏高速向北一路疾行,臨近中午車輛駛入大安市新艾里蒙古族鄉富興村,新修一年多的高標準村路像是歡迎遠方回來的“家人”,舒展身軀延伸到每家每戶的門口。 路邊每隔一段距離的太陽能路燈,此時正興致勃勃地吸收著正午的陽光,蓄聚能量,夜晚給每個自然屯帶去光明。 “戰斗”有堡壘、富民有產業、文化有陣地、村容村貌有巨變…… 所有這些,都訴說著富興村從內而外的變化。 黨建聚活力 振興添動能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要看“領頭羊”。 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抓的是基層、打的是基礎、練的是基本功。 新艾里蒙古族鄉富興村是吉林省鄉村振興局的包保村,2021年7月,駐村工作隊開始了新一輪駐村工作,圍繞“抓好黨建促振興”理念,進駐后便俯下身子體民情、聽民聲、解民憂,多次同村“兩委”班子談心交流、入戶調研、制定幫扶計劃,解決黨員干部最期盼的問題:建村部、建禮堂,第一時間夯實了基層戰斗堡壘。 2021年,建筑面積 350平方米、占地5000平方米的新村部拔地而起; 2022年,富興村黨支部對標大安市“BTX”五星黨支部打造,開創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局面,推行黨員網格化管理,以“積分超市”為抓手全面推進環線內居民庭院、室內衛生等各方面提升,為全村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奠定基礎。 群眾工作無小事。 駐村那天,工作隊成員顧不上幾個小時的長途奔波,便開始遍訪農戶,力求先解決百姓實際困難。 富興村土地屬砂土性質,水分蒸發和下滲速度快,“靠天吃飯”是村民種地最為真實的寫照。 駐村工作隊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協調資金233萬元,開啟了“打井上電”惠民之舉。當21眼電井噴射著歡快的水花,潤澤全村200多公頃的莊稼時,884戶村民無不滿懷幸福地享受這澆出來的豐收和喜悅。 7月12日中午12時許,57歲的李長榮正在富興村與民興村交界處的自家地里查看墑情。 仔細察看了一下地頭電井,回身又撫摸起不斷躥高的玉米,眼瞅著比道西沒有電井灌溉的高出一大截,李長榮樂得合不攏嘴。“要擱往年,我這2公頃玉米用小井澆一次,咋也得半個月,費時、費力不說,柴油還用不少。你再看現在,頂多兩天就全搞定,讓咱高興的可不是省錢省事那么簡單,每公頃玉米能增收1000斤左右。” 賦能“庭院經濟” 由“輸血”變“造血”如何讓小庭院發揮鄉村產業振興大作用? 駐村工作隊由“輸血”變“造血”,把發展“庭院經濟”打造成村里“小擂臺”,不覺間形成了“家家比著干、增收向我看”的鄉村新風尚。 午后的陽光照進富興村2組90歲脫貧戶李懷春家小院里,映在一串串翠綠欲滴的辣椒上。 看著即將到來的豐收,李懷春的兒媳婦柳國紅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往年,她家院里種的是油葵,年收入也就500元左右。今年,省鄉村振興局駐村工作隊結合富興村實際,與洮南市一家食品企業簽好訂單,組織村民種植“辛紅一號”辣椒,每公斤回收價3.2元,預計戶均增收2000—3500元。 “我這一園子辣椒長勢很好,保底也能有3000塊收入。”用柳國紅自己的話說,“聽黨話、跟黨走,啥都不用自己操心,跟著干就能富。” “物質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那精神生活也很豐富吧!”記者打趣地問。 “還真叫你說著了。以前吃完晚飯村屯里的人都是東家串西家,不是打撲克就是看小牌。現在可好,工作隊給咱新建了村禮堂和廣場,每天晚上5點村里姐妹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去跳廣場舞。這生活呀,越過越幸福。”54歲的柳國紅開心地笑起來。 在恬靜的村屯中一路行進,一村風景。 頂著烈日,套海營子屯73歲的脫貧戶李景陽,正在院子里俯身看著掛果的小辣椒,一臉的稀罕勁兒。 “這辣椒苗和地膜都是咱工作隊免費給的,我這4分地少說也能賣上2000塊錢,夠我們老兩口日常花銷了。要說這‘來錢道兒’,真的要感謝共產黨、感謝好政策,不然哪能過上這好日子啊!”李景陽感慨道。 “自從種上辣椒,老頭天一亮就前后園子看,說起來這辣椒就是我們的希望。如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不,去年又新買了一臺電三輪,一到周邊鄉鎮有大集,就拉著我走走看看。”一旁的老伴李淑云指著院里的三輪車,很是自豪。 “可別小瞧這一家一戶的小庭院,自從省鄉村振興局工作隊進駐以來,除了為全村96戶脫貧戶提供‘造血’幫扶外,今年還帶動了全鄉辣椒種植戶307戶,面積12萬平方米,預計戶增收2000元。”說著,新艾里鄉黨委書記劉壯緊緊握住一旁駐村第一書記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美麗鄉村建設 彰顯鄉村魅力伴著落日余暉,坐在富興村休閑廣場的長椅上,郁郁蔥蔥的樹木包裹著錯落有致的房屋,裊裊升騰的炊煙隨風飄散,干凈的道路、整齊的圍墻、鮮艷的標語、醒目的墻畫……讓人仿佛置身一幅唯美的畫卷之中。 “以前,村里道路到處都是牛羊糞便,生活環境別提多差了。再看現在,道路干凈,村屯也漂亮了,用一個時髦的詞形容,‘顏值’那是沒比的!”富興村黨支部書記翟永亮從小在村里長大,見證著村里的發展和變化。 “在我們駐村工作隊員的示范帶動下,現在每家每戶衛生搞得都特別好,村民的環保意識也大大提高了。看到群眾的幸福指數得以提升,就算付出再多,也值了!”駐村工作隊員馬立文由衷地說。 走出富興村已是傍晚時分,路旁213盞太陽能路燈透著暖意,照亮了新修建的23公里村路,也照進1927名百姓的心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