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進臘月門,東豐城鄉大小集市便紅紅火火起來了,年畫和春聯市場就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那個時候,每家每戶過年,年畫和春聯都是必備的年貨。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起源于漢代,發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早期的年畫大都是為驅兇辟邪、祭祀祖宗、祈福迎祥。據《山海經》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二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后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 新中國成立后,新年畫作為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繼承了舊年畫的優良傳統,摒棄了舊年畫里迷信、落后的內容,是重要的宣傳教育載體。新中國著名的四大“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村,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 東豐解放前,也有人模仿楊柳青畫法,以福祿壽祥為主旨,做百子圖、魚躍龍門、壽比南山、龍鳳呈祥等各式圖案,線條古樸,色彩艷麗,多為應酬之作,絕少制版刊行。 1963年,東豐縣畫家楊樹有創作的《福》字斗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64-1965年,楊樹有創作的對開年畫《助人為樂》、四開門畫《熱愛公社發展生產》等作品相繼在遼寧人民出版社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1974-1975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先后兩次在東豐舉辦全省年畫學習班。此后,東豐縣畫家逐年有2幅以上年畫在省級以上出版社出版發行。1982年,楊樹有創作的具有吉林年畫特色的《勤勞有余福壽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畫面采用民間傳統對稱式構圖,裝飾風味濃,色彩艷麗,銷售180萬張。同年,該縣年畫作者又突破原有單純花鳥、山水畫表現程式,融花鳥山水、亭臺人物為一體,創造出新穎的四幅條屏式風光花鳥屏。到1985年,全縣有年畫作者8人,代表人物有楊樹有、董碩、鄂俊大、李俊杰、王洪俊、于廣有、朱麗麗、李燕等。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春節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交流、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與工具,也是一種看圖識字式的大眾讀物。而那類時事題材的年畫,更是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媒體。這種百科全書式的民間藝術,蘊含著中國精神和鮮明的地域文化個性,從中我們可以找尋到東豐在中國年畫發展過程中精彩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