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黑人粗硬进入过程视频,2018亚洲а∨天堂,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天氣預報
“闖”出春耕新“氣”質
——吉林糧食主產區春耕一線觀察
日期:2018年04月16日 來源:


    吉林省玉米產量約占全國的八分之一,最多時約有70%的耕地種玉米、80%的糧食是玉米、農民人均純收入57%來自玉米……3年前,這個玉米大省調減籽粒玉米之初,農民曾發出“誰能告訴我種啥”之問。

    吉林的干部、農民用兩年多的實踐“闖”出結構調整新路,玉米種植“一柱擎天”正在改變。2018年春耕,吉林農民調結構的勇氣更足、底氣更厚、士氣更高。

    倒逼出的“勇氣”

    玉米曾被吉林農民稱為“鐵桿莊稼”,因為此前的政策性托市收購,價格穩定上漲,銷路不愁,不適合種玉米的地區也投入了玉米的“懷抱”,不少吉林農民患上“玉米依賴癥”。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后,價格下降,吉林農民當年因此人均減少收入約900多元。

    玉米“躺著賺錢”時代終結,市場倒逼吉林必須調結構,但選擇“邁哪只腳”是艱難的。“村里丘陵地多,過去種玉米易旱、產量低,政府引導我們調結構,開始真不知道種啥。”伊通縣景臺鎮五臺子村農民宋海娜說。

    綜合施策增勇氣。“我們通過給農民每畝340元的調結構獎補,提供技術指導,幫著跑市場,農民的觀念已經從種玉米依靠國家托底轉變為主動闖市場。”伊通縣農業局副局長宋文福說。

    吉林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金融服務、宣傳發動等方式,已累計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550多萬畝,進一步調優了種植結構、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

    宋海娜在當地政府引導下發展適合丘陵地區種植的中草藥項目,2017年她牽頭成立合作社,帶動46名村民種植1300多畝板藍根、柴胡等,效益是玉米的2倍多,“不用引導,我們2018年也繼續擴大中草藥面積。”

    闖出來的“底氣”

    農安縣高家店鎮農民張志寶盤算著2018年擴大毛蔥種植,“2017年種了50畝毛蔥,還留了一手,種了50畝玉米來‘托底’,但一看毛蔥效益比玉米高出四五倍,2018年都改成種毛蔥”。農安縣通過發展毛蔥、大蒜和辣椒的“三辣”特色產業促進調結構,2017年“三辣”種植面積較上年增長40%多。

    調結構調出了效益。乾安縣地處吉林西部,氣候干旱但適宜種植優質黃小米。乾安近兩年調結構的重點放在做大加工企業和種植基地,發展以黃小米為主的特色雜糧雜豆。2017年,乾安雜糧雜豆種植農戶有2萬多戶,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其中,黃小米面積有20萬畝,畝均效益是玉米的兩倍,僅雜糧雜豆一項,乾安農民2017年人均增收1500元。

    吉林2018年提出鞏固提升種植業結構調整,確保全省籽粒玉米調減面積保持在550萬畝以上,同時努力擴大調減規模,進一步提升調結構的質量和效益。

    上臺階的“士氣”

    由減數量到強質量。吉林各地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已從注重做籽粒玉米面積的“減法”變為做強質量、增效益的“乘法”導向,以調結構為契機做強地域特色優質農產品,逐步形成規模、品牌效益。

    流轉經營1000畝土地的伊通縣金輝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彥輝2018年打算再搞一些“旱改水”,讓水稻與玉米面積持平,“有灌溉條件的都改水田了,每畝地效益能比玉米高出五六百元。”

    孫彥輝種的水稻效益好、不愁賣,得益于近年來吉林省持續打響“吉林大米 ”品牌,2017年這個品牌帶來的“溢價”就讓吉林農民綜合增收約10億元。省農委農業處處長鄔曉東表示,吉林2017年調減籽粒玉米面積200多萬畝,其中新增水稻面積50萬畝。

    吉林為更高水平地落實調結構,結合地域實際,為東、中、西和城市郊區精準“開方”。東部有序推進退耕還林、退糧還特,積極發展人參、中藥材、林蛙、食用菌和休閑旅游、生態養生產業;中部立足優勢玉米、水稻產業帶,構建玉米、水稻主糧型種植業結構;西部調減耗水、耗肥量大作物,因地制宜發展雜糧雜豆、油料及飼料作物。


0
責任編輯:遲瑞冰
相關信息
吉 林 城 鄉 網 版 權 所 有 ,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版權所有:吉林日報社(吉林日報報業集團) 投訴舉報電話:0431-88600732 備案號:吉ICP備18006035號 地址:長春市高新區火炬路1518號
流量統計: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