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 隋進才,1964年出生于吉林省安圖縣,他從小對祖輩相傳、世代沿襲的打鐵手藝充滿好奇。1989年,他畢業于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從此便走上了職業藝術的道路。他在求學、教學、創作的20多年時間里,他一直以“鐵人”的身份和“鐵人”的性格努力在生活和習俗里去找真正的藝術范本,并渴望從那里吸收忠于生活的藝術語言。 “鐵”屬于銳利的材質,在自然界中分布極為廣泛,但人類發現和利用它來美化生活卻比黃金和銅來得要遲。據史料記載,13世紀初,鐵藝在歐洲屬于貴族藝術,到了16世紀文藝復興才將這種貴族文化藝術從宮殿移向民間。中國鐵器隨著冶鐵技術的出現便產生了,到了漢代已經有了成熟的技術,但它的活躍發展期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 鐵藝,它是“鐵”與“火”的結合藝術,它以表現一種思想為主,它既充分體現了金屬材料的線條美感,又表現了作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鑒于鐵質藝術具有較強的防腐蝕、耐氧化的能力,所以它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和保值性。然而,鐵往往給人以一種冰冷、封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覺,如何才能表現出人物的神韻、動物的狂野,這對于藝術家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恰如西哲所云“藝術家氣質是一種折磨業余愛好者的疾病”。 出色的藝術家都懂得通過“變化在心,造化在手”來表現作品的藝術效果,誠如俄國詩人托爾斯泰所說:“藝術不是技藝,而是藝術家所體驗的感情的傳達?!彼暹M才深深懂得“藝術是對事物觀察、融通、喜悅的總和”之道理,為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藝術性和社會性,他在創作過程中常常通過“壓、繪、裁、捶、定、漆、伸、拉、卷”的手段來激發人們對鐵藝的審美悟性。 藝術的道路是擁擠的。隋進才雖然傳承父輩的打鐵技巧及擁有在藝術學院得到系統的深造學力,但他仍然堅持“以錘作筆,以鐵作墨,以砧作紙”之創作習慣,并曰唯有這樣才能擁有自己的藝術高地。 據隋進才介紹,他在創作前必定會對材料進行科學地計算,繪圖時也會把每一塊鐵的韌性考慮進去,只有這樣才能貫穿自己的思想和表現藝術價值。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這就是隋進才作品的特性,這也就是我喜歡隋進才作品的理由。 藝術遠不及生活重要,但如果沒有藝術,生活就必然缺乏質量了。隋進才是東北漢子,他反對蔑視本地傳統文化,故此,他刻意通過“魚獵”藝術來表現家鄉黑土地文化。鑒于隋氏鐵藝作品別出心裁,不依舊樣,他的鐵藝系列作品很快在東北三省藝術界引起不同凡響。 據報道,2009年,創作的《荷花女》榮獲省級大賽2等獎,2011年成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延邊烤魚》參加吉林省美術家協會舉辦的作品展并獲表演獎;2016年創作的《抗聯英雄卷》參加了省級藝術展;2017年《大美“明太魚”》參加義烏國際文化交流博覽會,榮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創新設計獎。 兼取眾長,以為己善。由于隋進才的努力,其鐵藝作品業經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2017年,中央電視臺對隋進才鐵藝作品進行專訪。自媒體報道后,日本、新西蘭、南非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慕名前來學習,旨在親身體驗鐵皮畫的藝術魅力。 據悉,2016年隋進才榮獲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17年作品進入中央電視臺CCTV—1我有傳家寶欄目;2018年作品“”火辣辣的日子”入選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在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展出;2019年作品“”年年有余”參加中國非遺金屬工藝薪傳杯大賽獲優秀獎。如今,隋進才已是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其鐵皮畫傳統工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