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花甲,總愛憶舊。歲月的長河在流淌,童年往事就像這河流中的浪花,不時地在我的腦海里跳躍。 童年時代的生活豐富多彩,不必說洗澡、抓魚,也不必說打瓦、滑冰,單是抓蟈蟈,就有著極大的樂趣。 蟈蟈是一種昆蟲,在我國分布很廣,分為南蟈蟈和北蟈蟈。它的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呈綠色或紅褐色,有六條腿,前面的四條腿短,后面的兩條腿長,善于跳躍。蟈蟈頭上有兩根細長的觸角,翅膀根部有發聲器,天氣越熱,扇動翅膀速度越快,叫得越響亮。只有雄蟈蟈能發聲,雌蟈蟈是啞巴。雌蟈蟈尾端有軍刀狀的產卵器,那時我們都叫它“大鍘刀”。 我八九歲時,老家在榆樹縣黑林公社大嶺屯住。每到夏天,在金色的麥田里,在茂盛的黃豆和玉米地里,在蒿草叢生的荒野里,到處都可以聽到蟈蟈清脆悅耳的叫聲。夏天的中午,驕陽似火,我和小伙伴也不午睡,頂著炎炎烈日去捉蟈蟈。我從遠處聽到蟈蟈的叫聲,輕手輕腳地走到它附近,生怕驚動了它,它卻停止了歌唱。蟈蟈感覺非常敏銳,有輕微的響動它就會停止鳴叫,在烈日下,我一動不動耐心地等待,有時等了好半天,它也不叫,只好失望地離開。可是我一離開,它就叫了起來。蟈蟈有個習性,一只蟈蟈叫,其它蟈蟈也一齊叫,于是我就和小伙伴練習蟈蟈的鳴叫聲,咂嘴模仿蟈蟈發出的短音,閉嘴發出唇音模仿蟈蟈悠長的鳴叫聲。經過練習,模仿得非常逼真,蟈蟈不發聲的時候模仿蟈蟈的鳴叫聲,蟈蟈就會隨著叫起來,就容易發現目標,抓住獵物。這真是“躬身貓步屏吸氣,瞠目鷹神仿叫聲 ”。 蟈蟈的后腿長而大,健壯有力,可將身體彈起,向遠處跳躍,既快又遠。有一次,我看見一只蟈蟈伏在豆葉上扇動翅膀,叫得正歡,我躡手躡腳地走到跟前,雙手上下一合,心想,這下可捉住了,可是分開手指一看,手里只有一片豆葉,蟈蟈卻跑掉了。 大多數蟈蟈是草綠色,但我的家鄉有一種紅褐色的蟈蟈,臉是紅色的,肚子是粉紅色的,體型比綠蟈蟈大,翅膀要長,鳴聲強勁有力、響亮寬厚,可以說是蟈蟈中的珍品,我們叫它火蟈蟈或鐵蟈蟈。 有一次我循著叫聲,發現一只大火蟈蟈,正伏在一棵黃蒿上扇動翅膀,歡快地鳴叫,我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兩手左右一合,將它抓住了,可是它卻一口咬住了我手掌上的肉,鉆心地疼,我趕緊放手,它后腿用力一蹬,就跳進草叢,不見了蹤影。 抓到蟈蟈不能用手拿著,要捏住它的頭部,把它的后腿彎回去,以免把腿弄斷。有一次,我捉到了一只火蟈蟈,它拼命掙扎,結果把后腿弄斷了一只。抓到蟈蟈要用豆葉包上,再用細草纏上。我們那時經常穿短褲、背心,有時候蟈蟈沒地方放,就把它放在帽子里戴上。 把蟈蟈帶回家,需要把它裝在蟈蟈籠里。蟈蟈籠有竹子的,有草編的,而我們都是用秫秸瓤扎的。選取幾節粗細適中的秫秸,小伙伴坐在樹蔭下扎蟈蟈籠,先把秫秸扒了皮,再把秫秸瓤截成長的、短的幾段,再把秫秸皮分成若干根細篾,然后扎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蟈蟈籠,細篾之間寬度要小于0.5厘米,在籠子中間位置要用一根長篾做門,要稍寬一些。我把五六只籠子掛在屋檐下,蟈蟈的鳴叫聲此起彼伏,輕脆悅耳。 蟈蟈食物很雜,它們吃青草、豆葉、菜葉,最愛吃的食物還是西葫蘆花和窩瓜花。早晨起來我都會到園子里摘兩朵花,撕成片,放到蟈蟈籠里。看它們吃食物的樣子,感到很開心。 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歷史悠久。明清時期,蟈蟈一度是皇帝的寵物,乾隆皇帝還寫過關于蟈蟈的詩。 蟈蟈是昆蟲中的音樂家,鳴聲各異,有的高亢宏亮,有的低沉婉轉,或如暴風驟雨,或如潺潺流水,聲音或清或啞,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節。我常常在蟈蟈的叫聲中進入夢鄉。 蟈蟈是我童年時最喜歡的一種昆蟲,它帶給了我許多樂趣,至今難以忘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