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侯春強
年年歲歲是童年,朝朝暮暮有童趣。
6月1日,第74個“六一”國際兒童節,吉林日報小記者在家長的陪伴下,來到長春市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村,體驗農耕文化,了解現代農業科技,在稻田里放螃蟹、插秧,以地為本、以手為筆,在田埂上書寫最美麗的夢想。
科普,紅光村史館學文化
飲馬河西岸,連綿的稻田環繞。得益于優質水源的灌溉,紅光村的水稻種植遠近聞名,享有“稻村”的美譽。
走進紅光村,徜徉藍天、稻田、花草間,美麗風景就在眼前。紅光村在高標準農田里修建了一座稻田公園,并把這里打造成一處“網紅”景點。站在稻田公園觀景臺上,“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高標準農田格局躍然眼前,與稻田詩情畫意相呼應。
以科普農耕文化為媒介,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實踐意識,了解“吉林大米”的故事,吉林日報小記者首先參觀了紅光村史館。
在村史館一樓,小記者了解紅光村的發展史和村莊未來的發展規劃及獨具特色的觀光農業新路徑,詮釋國家發展為農業生產帶來的巨大收益。
村史館二樓建有全省第一家稻米產業展館,從水稻起源、五谷之首、火耕水耨、播種方式、灌溉工具、田間管理、脫粒清選、盧城之稻八個維度探索水稻的歷史更迭和變遷,極具科普意義,深受小記者喜愛。
貢米歷史,源遠流長。孩子們化身“小小農耕者”,詳細了解水稻的起源、種類、生長過程和發展歷史,了解育秧、灌溉、插秧等工序,深受教育。
“沒想到水稻經歷這么多過程才變成大米,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農民伯伯的辛苦勞作、珍惜糧食。”東師中信實驗學校三年級學生劉瀚塏說。
“參觀紅光村史館為我科普了很多知識,了解了紅光村,更了解了農耕文化,許多知識是書本學不到的。”安達小學五年級學生吳卿揚說。
“作為吉林人,之前對吉林大米了解不多,通過這次學習參觀,有了很多收獲,為我們省的好大米感到驕傲。”小記者家長解飛說。
“撒下種子,長成秧苗;插下秧苗,結出稻子;稻子成熟,碾成大米……”與農耕相關的有趣故事令小記者們永難忘懷。
講解,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跡。”
參觀村史館后,吉林省合十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吳宛頤為小記者講解“一粒米”的由來,通過游戲互動、知識講解、互動問答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種子及種植的相關知識。
吳宛頤為小記者生動地講述袁隆平爺爺的科研事跡。從小時候的夢想,到辛苦的科研之路,再到項目開花結果最終造福世界……小記者深刻感受了“禾下乘涼夢”的故事,加深了對袁隆平院士偉大精神的感悟。
“從一粒粒種子,到一碗碗大米,在這奇妙的變化之中,又經歷了多少步驟?”“種子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通過講解互動,科普知識,豐富了小記者們的課外知識,讓大家了解種子傳播、種子來源等基本知識,揭秘種子的發展史,認識種子的重要性以及種子對人類發展的幫助和對國家建設做出的貢獻。
沉浸在科學的殿堂中,感受著種子的神奇,小記者們認真聽講,仔細記錄。“種子的力量太偉大了,我也要爭做一粒‘好種子’,用努力的汗水讓它結出飽滿而有價值的‘糧食’!”寬平小學六年級學生馬小冉說。
插秧,化身辛勤小農人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下田插秧,對于多數小記者和家長來說都是稀罕事,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小記者和家長歡快地向稻田出發。
在插秧前,吉林省合十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喜陽為小記者講解插秧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項。“小朋友們是第一次插秧,輕握秧苗中段插下去,等秧苗扎入土地立穩后才放手,兩株秧苗間要有一定的距離,輕挪步往后走。”趙喜陽邊說邊示范。
在他的講解下,小記者們認真傾聽,仔細觀察著每一個動作,還不時發出一聲聲驚嘆。這些對于城里長大的孩子來說確實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在掌握了水稻種植的相關知識后,小記者們迫不及待地穿上提前帶來的雨鞋,擼起衣袖,化身一個個快樂的小農夫,在專業人員帶領下,來到水稻插秧區——“吉林日報小記者熊貓福田”區。
當看到秧苗時,小記者們爭先恐后地說:“它長得好像公園里的小草”“我覺得它好像奶奶種的蔥”……
一入水田,泥土、青草、大樹、田地,這些只有書本里勾畫的景象,立體出現在小記者眼前。
在希望的稻田里,伴著綿綿細雨,小記者們小心翼翼地將秧苗插入稻田中,對于第一次插秧的他們來說,真不容易。
埋頭、彎腰、插秧,盡管動作不熟練,但每個小記者的臉上都寫滿了認真和專注。大家躬身嫩綠新田里,腳踩松軟厚實的泥土,拔秧苗、插秧苗,即使行走得搖搖擺擺,甚至摔倒在水中,泥土滿身,他們也將秧苗種下,期待秋天的豐收碩果。
“你負責這一排,我種這邊的水田。”“加油,這里快插好啦……”小記者們一步一個腳印,身前的秧苗穩穩扎下根,秧苗從稀疏到茂密、從凌亂到有序,一株株扎入水中,昂首挺立,嫩綠的葉子迎風舒展,小記者的臉上也綻出了開心的笑容。
從書本到實踐,讓小記者們切身感受勞動價值、學習農耕知識,感受勞作的快樂,也讓大家收獲了一個別樣的“六一”兒童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活動結束后,小記者們深深感受到這首詩的含義。
“這次活動,讓我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后一定要好好珍惜糧食。”長春外國語實驗學校一年級學生劉笑言說:“這次活動太有意義了,讓我們感受到勞動的辛苦。”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要想有所收獲,就必須付出。”安達小學五年級學生吳卿揚深有感觸地說。
“今天非常開心,因為我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插秧、放螃蟹,感受大自然。”東北師大二附小一年級學生孫航說。
生活即教育,自然即課堂。美麗的田園景色、豐富的活動內容,小記者們不僅親身感受到最真實的大自然,體驗到回歸原始的農耕樂趣,也讓家長和孩子在勞動的辛苦和游戲的喜悅中實現了家庭教育“雙成長”。
家長解飛說,讓孩子體驗“粒粒皆辛苦”,感受土地給人們的饋贈,學習農耕文化,結識更多好朋友,是參加這次活動的最大收獲。
家長馬天暘說,帶小朋友們體驗一個不一樣的“六一”兒童節,讓他們體驗下田插秧,體驗到勞動的不易。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最適合和自然相擁的季節,吉林日報小記者“化身”小農夫,在實踐中學到不少農業知識,感受到農業技術的進步,在心中種下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