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縣水背村美麗鄉村建設觀察
沈紅梅 本報記者 吳連祥
鄉村名片
柳河縣柳河鎮水背村幅員面積5.8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79.7畝,林地面積3050.9畝,森林覆蓋率52.2%。村民126戶、524人。2023年村集體收入39.6萬元,被評定為5星級村黨組織。
“現在,城里人都羨慕我們農家小院的生活,不少人都想搬到這里住。這真是應了那句歌詞——誰不說俺家鄉好!”日前,在柳河縣柳河鎮水背村采訪,村民徐寶庫的一席話和所見所聞,令記者對這個小村莊刮目相看。
水背村地處柳河縣城東部,村域山嶺起伏,植被豐厚,出產人參。早先,當地人把人參稱為水貨、寶貝。1936年官府將這一帶命名為水貝屯,后演繹成為現在的水背村。
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水背村黨支部、村委會開動腦筋,深入調研謀劃,決定發揮村域資源、生態、人文等優勢,多點發力,培育打造優質高效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因此,村兩委在謀劃產業發展上下功夫。根據村民種植經驗豐富的優勢,引領帶動農民種植優質玉米、水稻,所產糧食受到糧商、經紀人的青睞,農民也提高了收益。同時,利用土質肥沃松軟優勢,指導農民種植白鮮皮、貝母、桔梗等中藥材100多畝,栽植優質品種葡萄20畝,讓耕地里長出了“綠色小銀行”。村里還利用空置房屋,招商引資建起酒廠,讓村里的閑置資源得到盤活利用。
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村兩委多方籌集資金,成立村集體占股100%的畜牧養殖合作社,建起標準化養殖場房,發展肉牛養殖產業,預計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同時,加大“冊外地”發包及費用征收力度,使村集體資產、資源得到保值增值。
打造山水田園綜合體,讓青山綠水“產”金銀。水背村南部山坡下,有百年以上的梨樹10余種、115株。村里利用這一獨有生態資源,把在外創業多年的一名女能人招引回村,依托百年梨樹這一品牌,打造集有機采摘、綠色餐飲、特色民宿、養生溫泉、兒童樂園等項目于一體的生態觀光休閑度假莊園“百年梨園”。經過5年的建設,山莊持續穩健發展,每年接待游客千余人次,安置周邊20 余名剩余勞動力就業。
建強基礎設施,打造美麗鄉村。村兩委抓住實施“千村示范工程”的契機,采取“向上爭取一點、村集體投入一點、群眾自籌一點”的辦法,開展精品村屯建設。近幾年,全村新建、翻新圍墻2031延長米,修筑邊溝1969延長米,栽植綠化樹500棵,種植花草2萬株。安裝風力、太陽能路燈65盞,為74戶農戶統一更換庭院大門。新建維修竹制玉米倉、“偏廈子”6000余平方米,解決村民儲糧難題。鋪設彩磚400平方米,修筑“水穩”956平方米,鋪筑瀝青路1.46萬平方米。建設仿古門樓21個、彩鋼倉房9個、鐵藝柵欄660延長米。硬化庭院53戶、5207平方米,完成墻體粉刷85戶,安裝鐵藝大門34個。砌筑護坡56立方米,建設矩形槽邊溝886延長米。新建村部,內設便民服務大廳、多功能室、標準化衛生計生室、文體活動室。建設了1000平方米的文體活動廣場,安裝健身器材,村民讀書、娛樂、健身有了好去處。
傳承歷史文脈,培育文明風尚。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多方收集整理村史文獻,挖掘鄉村自然特色、人文歷史和文化內涵,建起“水背村村史館”,讓人們記住美麗鄉愁,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記憶。為了弘揚崇德向善正能量,設立“金正榜”,引導群眾增強道德素養,培育文明鄉風。建立完善村屯環境衛生常態化管理機制,結合實際制定了具有時效性、約束力的《村規民約》,設立保潔員崗位,實行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村屯環境面貌越來越靚。
強化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穩定。根據村域社情,建立完善人民調解制度,有效化解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家庭糾紛、鄰里之間的矛盾糾紛,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建立村民議事協商機制,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商討處理村莊建設方面的“大事小情”,構建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模式,村民的主人翁意識不斷增強,
“多措并舉、群策群力,腳踏實地抓發展謀振興,建設組織強、產業興、環境美、民風淳、社會穩的美麗鄉村,讓村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談起未來發展,村黨支部一班人信心滿滿。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