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藍田縣探索推進婚俗改革紀實
楊鈺瑩
鮮艷爛漫的蕎麥花海,蜿蜒綿長的終南山脈,見證著一對對新人許下幸福約定。日前,一場“滿”是甜蜜的頒證儀式在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峪口村蕎麥嶺上演。將鄉村旅游景點蕎麥嶺設為戶外頒證基地,是當地民政部門別出心裁的創舉,新人可憑借結婚證免費游覽賞花,期待生活幸福像“花兒”一樣。
近年來,藍田縣多措并舉推動婚俗改革工作落細落實,通過推出“藍田新婚禮”,組建新婚禮志愿服務協會,搭建公益婚介平臺等措施,遏制大操大辦、高價彩禮等婚禮陋習,抵制低俗婚鬧,為愛“減負”,讓新風撲面而來。
“新婚禮”充盈濃濃文化味兒
家住藍田縣三官廟鎮的葛雄飛與妻子,5月20日在蕎麥嶺上締結婚約,5月26日緊接著舉辦了婚禮。年輕夫妻一致認為簡約文明是關鍵,選擇當下流行的“藍田新婚禮”模式是“最優解”。
在葛雄飛看來,“新婚禮”新在流程的創意設計,抵制婚鬧陋習的同時又傳承了優秀傳統文化。去年11月,身為伴郎的他在同學的“新婚禮”儀式上,手執裝裱好的書法作品交付新郎,“作品上‘以愛興家,以德治家’的古語,給了我很大觸動。”葛雄飛回憶。
這一儀式正在一場場的“藍田新婚禮”中反復上演。據介紹,“藍田新婚禮”共分“誦鄉約、傳思想、感黨恩、立家訓、送文化”五個環節,送書法作品即為“立家訓”環節。由縣委文明辦編寫家風家訓參考內容,新人挑選后,再交由當地書法藝術家揮毫,裝裱后免費贈予新人。
婚禮其他環節同樣彰顯文明氣質。“誦鄉約”,清脆童聲領誦,《藍田新鄉約》以北宋時期關學代表人物呂大鈞制定的《呂氏鄉約》為藍本,如今已是藍田縣家喻戶曉的“精神指南”;
“傳思想”,司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婚禮主持詞,藍田縣委文明辦制定詳細策劃方案,為每對新人免費提供印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紅包、紙杯、糖果袋等,既有創意又降低了婚禮成本;
“感黨恩”,實則為新人的“新婚第一課”,父母回顧往日結婚場景、生產生活場景,在今昔對比中啟迪新人艱苦奮斗、珍惜時光;
“送文化”,村里文藝愛好者自發組織為新人助興,在三里鎮喬村,村里的秧歌隊、鑼鼓隊、秦腔自樂班每逢喜事便獻上才藝,表演《夸媳婦》《懶漢脫貧》等節目,是村民愛聽愛看的“氣氛組”;在“對詩”環節,司儀領出“滄海月明珠有淚”,臺下觀眾搶答“藍田日暖玉生煙”,諸如此類帶有藍田元素的詩詞,能驟然升騰起鄉親們的文化自豪感。
精巧細致的流程設計、雍容典雅的文化韻味讓“藍田新婚禮”贏得了好口碑,在藍田337個村全面鋪開。自2019年以來,全縣已舉辦新婚禮800余場,文明婚俗之風廣為傳揚。
是司儀,也是志愿者
從業多年、聲音嘹亮高亢、富有親和力的李衛斌很喜歡司儀這份見證幸福的工作,但農村地區頻發的婚鬧,尤其是把公公婆婆扮成小丑接婚車等現象,令他十分反感。
2019年12月,藍田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招募“藍田新婚禮”志愿服務主持人,李衛斌發現新婚禮的理念、流程正好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便不計酬勞積極參與。“這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有沉甸甸的家鄉情懷。”
同李衛斌一樣,這支富有情懷的志愿服務隊已聚攏起一批本地“金話筒”,截至目前,共吸引藍田縣35家婚慶機構的51名司儀及相關從業人員加入,免費為新人主持婚禮。2023年1月,藍田縣委文明辦牽頭成立新婚禮志愿服務協會。如今,這支常年奔走活躍在鄉村一線的志愿隊伍,成為引導群眾踐行新婚禮、推動移風易俗、傳播正能量的“輕騎兵”。
關于這支“輕騎兵”志愿隊的成立初衷,藍田縣委文明辦綜合科科長章超回憶道,當地群眾大多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多,理論宣講組織難、受眾少,“農村什么時候人氣最旺?有人結婚的時候。”將群眾精挑細選的“好日子”、農民聚集婚禮的“好時機”,作為文明實踐的“好機會”,并通過挖掘傳統文化稟賦,創新方式方法,聯動司儀、婚慶機構等,達成政府、企業、個人、社會四方受益的良好局面,更在推動移風易俗上取得“一戶辦婚禮,教育一村人”的效果。
同時,藍田縣委文明辦不定期舉辦培訓班,進行新理論、新政策培訓,一方面暢通意見收集渠道,以志愿者作為“中間人”,獲取群眾對新婚禮的意見建議,另一方面及時更新新婚禮志愿者理論體系,更好宣揚移風易俗新風尚。
獎勵制度的設立調動各方舉辦新婚禮的能動性。對積極響應號召的婚慶機構,由政府頒發移風易俗榮譽證書;對于積極參與的協會志愿者,按照《藍田縣志愿服務管理辦法》落實獎勵優待措施,優先推薦參評各級優秀(最美)志愿者;對于主動采取“藍田新婚禮”的群眾,在“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各類創先評優活動中予以優先評選。
觀念變革重在潛移默化
“姑娘進來坐,給你簡單介紹一下咱們新婚禮。”走進藍田縣新婚禮推廣中心,志愿者正笑意盈盈地迎接每名訪客。
新婚禮志愿協會的志愿者們是推廣中心的“主理人”。今年3月,67歲的王春權,人稱“王叔”,也加入這支隊伍。說起他,幾十年做媒人的經歷讓他在該縣名聲響當當。起初,王叔有顧慮,不愿參加,但目睹“藍田新婚禮”流程與縣上推行移風易俗的實效后便很快轉變了態度。如今,每天下午,王叔都在推廣中心樂呵呵地歡迎每位訪客;協會還積極打造“藍田老王”個人IP,入駐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贏得更多年輕人的青睞。
“相親業務我們今年剛開始探索,一是考慮到鄉村青年有婚戀需求,二是也可以將新婚俗觀念和文明風尚宣傳工作前置,系好移風易俗的第一個‘紐扣’。”藍田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主任趙妮說。
推廣中心隔壁便是藍田縣婚姻登記中心,5月20日至21日,登記中心迎來領證高峰,143對新人組建起新家庭,門口的“藍藍”“田田”吉祥物人偶雀躍著歡迎新人,大廳內關于“藍田新婚禮”的宣傳單、倡議書隨處可見,墻上的標語通俗易懂,其中一條寫道,“婚禮要比的不是彩禮的多少、酒席的檔次、場面的豪華,而是新人的素質、家庭的和睦、孝道的弘揚。”語言質樸又耐人尋味。
完成結婚登記,緊接著便是拍婚紗照,藍田縣新人愛去的白鹿廣場也是該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廣場中心位置的《呂氏鄉約》文化墻是拍婚紗照的熱門打卡點。新人們在“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的十六字鄉約下擁抱留念,立下愛的誓言。
從發掘文化傳統、創新婚俗方式,到成立志愿隊伍搭建“橋梁”,再到拓展相親業務回應群眾需求,藍田縣這場歷經5年的婚俗改革已取得良好成效:鋪張浪費、高額彩禮現象少了,群眾幸福感和社會文明程度提高了,甚至產生了外溢效果,拉動起本地鄉村旅游產業,輻射到周邊其他市縣紛紛前來學習。
“潛移默化”是記者在藍田多次聽到的詞。近年來,藍田縣出臺一系列文件,相關部門聞令而動,把準移風易俗工作需綿綿發力、久久為功的特點,從細小處入手,從細節處改變:一個免費紙杯、一套流程、一個短視頻賬號,都是巧用心思、頻出妙招的佐證,從而在潤物無聲中,讓群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形成社會各方面齊力推動移風易俗的良好局面。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