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黑人粗硬进入过程视频,2018亚洲а∨天堂,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2024年07月18日
首頁
第01版:要聞鏈接

黑土沃野繪“豐”景

——看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吉林實踐
本報記者 閆虹瑾

盛夏時節,白山松水,黑土沃野,景象萬千。

鄉鎮村屯,溫室暖棚,瓜果蔬菜,蔥綠茂盛。

在陽光和雨水的滋潤下,廣闊的玉米帶、水稻田、大豆地里,連片的新綠鋪展開來……

沃野綠意濃,黑土育“豐”景。

重農固本,國之大綱。吉林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的殷殷囑托,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首要政治任務,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總產量連續3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不斷向更高產能穩步邁進,為在更高水平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吉林貢獻。

為農田“舒筋” 讓土壤“活絡”

2020年7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視察時,專程到梨樹縣察看黑土層土質培養和玉米長勢。他語重心長地說,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黑土高產豐產,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留給子孫后代。梨樹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

黑土地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多年來,吉林把黑土地保護擺上突出位置,成立黑土地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以中國科學院院士領銜的省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出臺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的實施意見,制定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等10個方面38條具體措施,切實把保護黑土地作為保障糧食安全根本之策。

走進梨樹縣白山鄉達利農業機械農民專業合作社大田里,綠油油的玉米苗茁壯成長。

“今年合作社3600畝地全部采用‘梨樹模式’,玉米長勢明顯好于往年。”合作社理事長董亞麗高興地說,不僅春天苗出得好,秸稈粉碎爛了之后地也不干,通透性好,抗倒性強,防病蟲草害,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

為農田“舒筋活絡”,讓土壤“深呼吸”。今年“梨樹模式”推出2.0升級版,開始做“現代農業生產單元”試驗,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重點,以300公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為一個實施單元,配套六行條旋機、免耕機和收獲機,完成從種到收的全部作業,實現了科學、現代化耕作。

“去年全縣產糧40多億斤,今年要超過這個產量。”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趙鵬飛自豪地說,實施“梨樹模式”的地塊每公頃可節約成本1200元左右,單產提高8%以上,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今年,吉林著力加強黑土地保護力度,突出培肥地力,將資金投入占比由5%提高到20%以上,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科技創新攻關、肥沃耕層構建、耕地質量監測評價等黑土地保護措施,發揮3個萬畝級核心基地試驗示范作用,年度實施保護性耕作3800 萬畝,居國家首位,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

農業“科技范” 挑上“金扁擔”

農業科技創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吉林在農業生產各環節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農業動力變革、效率變革、質量變革。

從無人機植保到衛星定位,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粗放型”種植到精耕細作,從“汗水農業”到“智慧農業”……吉林深挖科技潛力,向創新要產量。

旱地也能種水稻?眼下,正值夏管關鍵時期。帶著疑問,記者走進公主嶺市丞霖農民專業合作社稻田里,看到農民們正在進行人工除草工作。

“今年,采用覆膜滴灌旱種水稻的方式,將種子直接播種在旱田,全生育期不需要建立水層,實行旱種旱管,整個種植、管理環節都更便捷,實現了旱地種出‘稻花香’。”合作社理事長王顯武告訴記者。

昔日鹽堿地,今日米糧川。在大安市海坨鄉中科佰澳格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水稻種植基地,經過精心治理的萬畝鹽堿地已是碧波蕩漾的水田。在這片土地上,春耕、秋收全程機械化,田間管理由大數據云平臺實時監控,人工操作從傳統的田間地頭,轉移到了電腦前、遙控手柄旁。

“以前這里基本寸草不生。”公司執行總裁孟憲東說,通過采取交換排堿、增碳培肥、淡化表層的水稻生產一體化技術,改良土壤種植層,做到當年改、當年種、當年穩產豐產,每公頃能產糧1.2萬斤以上,達到中高產田水平。

針對不同田間管理需求,公司研發了“精農云”“藍鯨云”兩套智能系統,一個監測苗情,一個監測水情,用數據代替經驗,以設備代替人力,實施精準精細管理,建立全鏈條信息化服務,為種糧挑上“金扁擔”。

一年變良田,兩年奪高產。科技的力量將鹽堿地逐步改變為有高效利用價值的土地資源。2023年,吉林新增鹽堿地改造耕地25.4萬畝,力爭到2030年新增耕地200萬畝以上。

向農業技術要產量,今年,吉林全環節全鏈條挖掘“耕種管收”“地種肥藥”增產潛力,大力推行“水肥一體化+密植”“一噴多促+密植”等重大增產技術,加快篩選更多耐密、耐鹽堿突破性品種,集成運用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等增產增效手段,加快智能免耕播種機、糧食烘干機等研發創制,補齊坡地小型農機、多維移動無人駕駛農機等短板,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小小“土特產” 富民“大產業”

穩住糧食“壓艙石”,豐富百姓“菜籃子”。

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吉林全方位多途徑開發利用地上地下、水上水下、山上山下等各種農業資源,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并舉、產加銷貫通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國家的糧倉肉庫、百姓的中央廚房。

走進安圖縣兩江鎮白河村長白山野生道地中藥材撫育基地,升麻、龍膽等中藥材幼苗長勢喜人,農戶們正在地里忙著給藥材松土、除草。基地總面積100公頃,目前已建設15公頃,種植貝母、紅菇娘等藥材20多種。

“老百姓在農閑的時候到地里除草,每天能掙150元,每戶一年收入一萬元左右,也不耽誤自家地種植管理。”白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傳祥說。

在長春市雙陽區,梅花鹿存欄量達到了37萬只、鹿業全產業鏈產值在2023年突破120億元,成為當地支柱產業。為進一步推進梅花鹿產業發展,近日,雙陽區舉辦了第十屆梅花鹿節暨首屆鹿產業博覽會,吸引了40家加工企業和200多家銷售公司。

“希望通過合作,在未來的生產和銷售上,將我們‘中國梅花鹿之鄉’的產品,帶到世界各地。”吉林省鹿業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東澤說。

讓小小“土特產”成為帶動農民增收大產業,2023年,全省梅花鹿飼養量達78萬只、鹿茸產量達1111.5噸,居全國第1位;人參產量達3.4萬噸,居全國首位;黑木耳產量達118.4萬噸,居全國第2位;棚室面積達到76.4萬畝,省級“菜籃子”應急保障基地達到178家。

今年,吉林統籌推進參、菌、鹿、蛙等特色產業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全產業鏈發展,實行高品質人參“一參一碼”,加快推動人參產業綜合產值突破千億元,保持黑木耳、鹿茸、桑黃等產業規模在全國領先地位。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追夢現代化大農業,我們大步向前。扛起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 吉林義不容辭。東北大糧倉將更加豐碩,“中國飯碗”將裝滿更多吉林“優質糧”。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