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舒蘭白鵝養殖全產業鏈
本報記者 侯春強 徐文君 都傲
長白余脈峰巒疊嶂,松嫩平原沃野平疇。我省東北部的舒蘭市,一場以鵝產業為核心的發展浪潮席卷而來,為這座“果實之城”注入了新活力。鵝產業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拂著舒蘭市鄉村振興的田野,帶動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新浪潮。
自2021年起,舒蘭市高瞻遠矚,將白鵝產業定位為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明確了宏偉的發展藍圖:打造“世界頂尖的羽絨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白鵝養殖基地、中國領先的白鵝產業專業園區、中國卓越的種鵝繁育基地”。目標直指三年內加工能力提升至3000萬只,2025年前形成百億級產業集群,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產業發展圖景。
經過數載不懈努力,舒蘭市白鵝養殖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飛躍,2023年養殖量達1009萬只,穩居全國白鵝養殖榜首。鵝產品加工項目亦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鵝火鍋、鵝肝醬等深加工項目競相綻放,為市場增添了無限可能。鵝產業鏈實現了從“斷裂”到“完整”的華麗轉身,集養殖、屠宰、深加工于一體,為地方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推動鄉村振興邁上嶄新臺階。
錨定目標 鑄就白鵝產業金名片
時間回溯至幾年前,舒蘭市的白鵝養殖還僅僅是一個小眾產業。然而,舒蘭市立足實際,高瞻遠矚,將白鵝產業確定為優勢特色產業和富民強市產業,全力推動其快速發展。一系列政策扶持與技術指導如春風化雨,滋養著白鵝養殖的每一寸土地,養殖規模實現了跨越式增長。“鵝城”舒蘭,正以一年300萬只、兩年1000萬只、三年3000萬只的堅實步伐,向著既定目標穩步前行。
舒蘭市曾經發展過白鵝產業,各鄉鎮農戶養殖白鵝有一定的經驗和基礎。“早在2001年,就曾經發展過白鵝經濟,通過訂單養殖的方式,當年也實現了20萬只的養殖量,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域內初步形成了以白翎羽絨公司為龍頭,帶動養殖、飼料加工、肉品加工等產業發展的產業鏈條,具備低成本發展養鵝業的生產優勢和規模優勢。”白鵝養殖發展工作專班主任王世剛介紹。
舒蘭市養殖白鵝有資源優勢、政策優勢、產業優勢。地處北緯43℃黃金產絨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產業基礎、專業的技術人才和完備的基礎條件,擎起了白鵝產業發展“硬支撐”。森林覆蓋率52.6%,水域、濕地面積623.8平方公里,工業污染極少,空氣質量好,飼養場地廣闊,是白鵝棲身養殖的理想之地。
同時,舒蘭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全省畜禽供應生產集散地之一、吉林地區最大的農業縣,糧食年產量達120萬噸以上,養殖飼料充足,具備生產優質鵝和鵝羽絨的條件。
“為加快推進白鵝產業發展,全市成立白鵝產業鏈招商工作專班,先后赴浙江、江蘇、遼寧、黑龍江等地開展‘走出去’招商活動;成立白鵝產業園建設工作專班,做好園區專項債項目的申報、規劃、設計、建設及經營,并為入園企業提供資金、貸款等服務保障;成立白鵝養殖發展工作專班,負責白鵝養殖的政策實施和技術服務,走村入戶宣傳發動,推動白鵝養殖量迅猛增長。”說起舒蘭市鵝產業王世剛侃侃而談。
為推動白鵝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舒蘭市還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技術指導措施,《鼓勵白鵝養殖“十條”扶持政策》等文件為養殖戶提供資金補貼、貼息貸款和養殖保險等支持。同時,聘請江蘇農科院專家組建技術團隊高頻次舉辦技術培訓、政策宣講和現場觀摩等活動,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和服務。
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降低了養殖戶的養殖成本和風險,還提高了他們的養殖技術水平和信心。在政策和技術的雙重驅動下,舒蘭市白鵝養殖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在推動白鵝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舒蘭市始終注重全產業鏈的構建和完善,通過加強孵化、加工、品牌等環節的銜接和配合,實現了從養殖到市場的無縫對接,為白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確保鵝苗供應的穩定性和質量,舒蘭市在孵化環節上下了大力氣。通過扶持本地孵化企業擴產擴能并引進外地孵化企業,滿足了年出欄白鵝的鵝苗、種苗剛性需求。目前全市擁有多家規模化孵化企業年孵化能力超過千萬只鵝苗,為白鵝養殖產業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在養殖模式上,舒蘭市進行大膽的創新。通過推廣智能化園區、牧光互補、林緣水緣等七種適宜養殖模式,實現了白鵝養殖的多元化發展。其中,“牧光一體”養殖模式尤為引人注目。借助80兆瓦村級光伏電站資源,舒蘭市城投公司率先利用光伏用地示范引領白鵝養殖,實現了清潔能源與農業生產的有機結合。
在加工環節上,舒蘭市進行積極的探索。通過引進美中鵝業等屠宰加工企業并建設白鵝產業園區,實現了從養殖到屠宰加工的一體化發展。這些企業采用先進的屠宰設備和加工工藝確保產品質量的安全衛生和穩定性。
在品牌環節上,舒蘭市更是下足了功夫。通過申報“舒蘭白鵝絨”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成功打造了“舒蘭白鵝”這一知名品牌。目前“舒蘭白鵝”產品已遠銷江浙滬等南方地區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
在政策和市場的利好因素推動下,舒蘭市白鵝養殖總量迅猛增長,養鵝農戶效益劇增,一只鵝變成一群鵝,大鵝催生了鵝產業,催熟了鵝經濟。
截至今年7月中旬,白鵝養殖量達到516萬只,其中,商品鵝330萬只、種鵝33.6萬只、散養鵝33萬只、預定鵝雛119.4萬只。現有龍頭企業15家,其中,鵝絨制品企業1家、屠宰企業2家、孵化場4家、育繁推養殖園區22家。現有百萬只白鵝養殖示范園區2個、十萬只標準化養殖園區12個、萬只以上標準化養殖園區235個。現有養殖場(戶)635戶,其中,千只以上養殖場(戶)493戶、散養戶7990戶。白鵝養殖大鎮9個,養鵝專業村15個。
典型帶動 做大做強“鵝經濟”
走進法特鎮,“鵝元素”在這里隨處可見,濃厚的鵝產業氛圍撲面而來,路燈上的白鵝造型別致,廣場上的白鵝雕塑栩栩如生,無不彰顯著這座“鵝鎮”的獨特魅力。
作為舒蘭市鵝產業發展的“排頭兵”,法特鎮依托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農業資源,大力發展白鵝養殖產業,成為全市白鵝養殖的示范高地。成功打造了多個白鵝養殖示范基地,標準化鵝舍內,成千上萬只白鵝曲項歡歌、振翅長鳴,構成了一幅生動的鄉村振興畫卷。
頭臺村是法特鎮鵝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該鎮鵝產業振興的璀璨明珠。近年來,頭臺村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養殖基礎,大力發展鵝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村莊干凈整潔,花卉競相開放,村民笑臉盈盈……7月16日,記者走進頭臺村,鄉村振興的詩意圖景映入眼簾。
頭臺村白鵝養殖示范基地內,一棟棟標準化鵝舍大棚整齊排列,現代化養殖設備一應俱全,鵝叫聲此起彼伏,成群大白鵝追逐覓食,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活力景象,這里不僅是白鵝的樂園,更是養殖戶增收致富的“金窩窩”。養殖戶通過采用科學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實現了白鵝養殖的高產高效。
鵝舍內一群又一群的名叫“三花”的白鵝,是養殖雁鵝雜交品種,這是一種大棚養殖的旱地鵝,有效解決了缺少水面無法養殖白鵝的問題。一只只承載著“小康夢”的白鵝神態悠閑,在大棚內散步。
“全村采用‘黨支部+合作社’集約管理模式,有效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白鵝養殖。通過統一購雛、購藥、飼料、服務、管理和銷售,散養戶實現了抱團取暖,增強了抗風險能力,實現了效益最大化。”頭臺村黨支部書記張鳳杰介紹。
張鳳杰作為村里第一個規模養鵝戶,2022年養殖3000只,第一年養鵝成活2480只,效益非常好,純收入達到12萬元。
自己富裕的同時,她不忘鄉親,為了捋好產業鏈,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張鳳杰入戶走訪,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
2022年,頭臺村以4棟日光溫室大棚入股,養殖白鵝7500只,實現集體經濟增收2萬元;2023年,村集體僅白鵝養殖一項就增收10萬余元;今年,村里又擴建10棟日光溫室大棚,目前白鵝達到10萬只,每只鵝純收入10元以上;有40多戶村民參與養鵝,依托鵝產業,帶動當地村民就業50人左右。
敢投入,有緣由。舒蘭市制定了新的“鵝十條”政策,條條“真金白銀”。創新建立鵝險模式。確定每只白鵝保費為2元,其中,養殖戶只需繳納0.6元,剩余1.4元由政府和保險公司補貼。累計為637戶參保659.7萬元,支付保費1260.6萬元;強化保底收購。與屠宰企業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如市場行情低迷,將以保底價回收,保底價從去年的每斤8元漲到每斤9元收購。
“養鵝效益還是挺好的。照著要求做,一年能養3茬到4茬,75天出欄,一只肉鵝8斤半,市場上不低于9元,一只毛收入76元左右,小鵝雛每只9元,飼料成本40元左右,一只鵝利潤近20元。還有120天出欄效益也不錯。”張鳳杰算起養鵝經濟賬,她說目前小鵝雛價格上漲了,但一只鵝收益還是能達到10元以上。
為做大做強“鵝經濟”,張鳳杰積極組織外出參觀考察,學習養鵝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真正讓村民從原來不會養、不愿養到現在的自愿養、搶著養,全村擰成一股繩闖出“鵝名堂”。
西良村是法特鎮白鵝養殖的一個典型代表。在鎮政府的支持下,西良村依托旱地資源,大力發展旱地白鵝養殖。通過建設標準化養殖園區、引進優質鵝種、推廣科學養殖技術等一系列舉措,西良村的白鵝養殖產業迅速崛起。
舒蘭市統籌使用鄉村振興資金1666萬元,在西良村建設85棟標準化棚舍的養殖園區,可實現產值8500萬元以上。目前,已承租給舒蘭市糠島白鵝養殖公司,年出欄白鵝80萬只。
西良村黨支部書記高迪介紹:“我們村在鎮政府的引導下,積極發展白鵝養殖產業。今年春季已出欄白鵝8500只,每只白鵝最低純利潤20多元。預計全年養殖量可達數萬只,為村集體和農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法特鎮楊林村旺財養殖場,負責人岳國華說:“養鵝產業效益特別好,村民非常認可,爭先恐后發展養鵝。”
“2023年,全鎮累計養殖白鵝106萬羽,實現新增畜牧養殖產值近億元。9個行政村實現白鵝養殖全覆蓋,今年計劃養殖白鵝150萬羽,重點打造頭臺村、王大村、楊公村3個‘鵝村’,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帶動村民增收。全鎮將按照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的發展方向,建設集飼料加工、白鵝繁育、養殖、屠宰、深加工鵝食品為一體的白鵝產業鏈條化基地,打造法特白鵝品牌,走出一條白鵝養殖的特色振興之路。”法特鎮黨委書記于國輝介紹。
鏈條延長 書寫產業發展新篇章
位于法特鎮的吉林市白翎羽絨制品有限公司是“鵝城”舒蘭的頭部企業,是舒蘭本土品牌,經過30年打拼發展,已成為東北三省規模最大的羽絨龍頭企業,行業標準的制定者之一,在羽絨技術上擁有500多項專利,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眾多服裝、家具、戶外品牌的供貨商,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及國內十余個省(區、市)。
7月16日,走進公司的生產車間,多條生產線正在繁忙運轉,分毛機像多個“N”字形組合在一起,透過玻璃看去,漫天鵝絨飛過一道道“關卡”,飄到最尾端的鵝絨,輕盈得仿佛海中的浮游生物,反射出細密的光芒。
“公司主要以生產羽絨為主,年產高品質白鵝絨300噸左右。”公司董事長張玉寶介紹。為了直觀地展示白翎羽絨出眾的蓬松度,張玉寶隨機抓起一團鵝絨,手心朝上輕輕松開手掌,成團羽絨像烤熟的爆米花一般“炸”開。“別看這么小的‘一把’,得有200多克,能做一件輕薄羽絨服。目前這種羽絨一公斤1400元。”張玉寶笑著說。
舒蘭市地處北緯43度黃金產絨帶,業內認為,北緯43度至44度是白鵝生長的“黃金緯度帶”,波蘭、加拿大等高品質鵝絨產地均處于該緯度。地處長白山腹地的舒蘭正處于這一地理區間,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而“北緯43度”,是張玉寶介紹羽絨時口中的熱詞。“這個緯度成長的鵝,經歷193天漫長的冬季和70℃的相對溫差,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羽絨品質,絨朵大、羽梗小、彈性足、保暖強、蓬松度高。”張玉寶自豪地說起舒蘭鵝絨。
與白翎羽絨對舒蘭的選擇相同,許多企業也認為舒蘭是白鵝養殖的“福地”:生態環境優越,飼養場地廣闊,草料新鮮旺盛,不僅擁有生產優質鵝和鵝羽絨的條件,更具備低成本發展養鵝業的生產優勢和規模優勢。
時至今日,以舒蘭白鵝羽絨為原料的“施羽”“白翎”“夢潔”等商標已被國際認可,“舒蘭白鵝”地理標識在江浙滬等南方地區得到高度認同。
鏈條延長,產值增長。舒蘭市讓鵝產業鏈上每一方都獲益。
走進吉林美中鵝業有限公司屠宰場,現代化屠宰分割加工生產線上,一批批宰殺分離好的鵝肉經過層層檢疫,發往全國各地。
“企業目前日屠宰量1.5萬只,已簽訂屠宰合同180萬只,預計年屠宰300萬只,年營業收入2.3億元。”美中鵝業負責人丁美中說。
舒蘭市打破了單純研究擴大養殖的傳統思路,對白鵝養殖生產加工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規劃,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外地加工企業,投資開發舒蘭白鵝系列產品。
在創新開發鵝肉火鍋、鵝休閑食品、鵝肝醬、鵝肉醬等系列食品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羽絨制品深加工和新市場。對白翎羽絨進行品牌提升,打出舒蘭白鵝羽絨品牌,促進羽絨加工和羽絨制品的快速發展,實現對白鵝“吃干榨盡”,增加鵝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
百萬白鵝綴綠野,曲頸高歌繞鄉村。在舒蘭市白鵝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中,全產業鏈融合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從孵化到養殖、從屠宰到深加工、從品牌建設到市場拓展,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協同作戰。
舒蘭市將鵝產業一張藍圖繪到底,正以篤行推進的姿態,振翅騰飛,引吭高歌,書寫著鵝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