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專家 張振鐸
稻曲病又稱稻烏米、偽黑穗病、綠黑穗病。由于氣候、連作等原因,稻曲病的發病點位較過去有所增加,雖然面積不大,但需提前預防,以避免稻曲病繼續增多,農民要根據地塊歷史發生情況,結合當地氣候及種植的水稻品種,及時采取恰當的防治方法。
危害癥狀。該病僅危害稻穗上部分谷粒,常見癥狀是形成黃色或墨綠色的稻曲球。谷粒受害后,先在內部形成菌絲塊,漸膨大,內外穎裂開,露出淡黃色塊狀物,即孢子座,后呈黑綠色球狀包在內外穎兩側,初外包一層薄膜,后破裂,散出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兩側生黑色扁平菌核,風吹雨打易脫落。稻曲病不僅損毀病粒,而且消耗大量養分,致使其它籽粒不飽滿,空癟率上升,千粒重下降。
發病規律。稻曲病由稻綠核菌引起,其有性態為子囊菌門稻麥角。病菌以落入土中的菌核或附于種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菌核遇適宜條件,萌發產生子座,頂端著生子囊殼,產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萌發可形成分生包子;厚垣孢子萌發形成分生孢子梗,著生分生孢子。孢子借氣流傳播,萌發侵入花器及幼穎,早期侵入,只破壞子房,而將花柱、柱頭、花蕊碎片等埋藏于孢子座內;晚期可侵染成熟的谷粒,深入胚乳,取代并包圍整個谷粒。
稻曲病的發生與品種、施肥及氣候條件等關系密切。稈矮、穗大、葉片寬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適宜密植的品種,利于發病,晚播晚栽、晚熟品種發病重。一般從幼穗形成至破口期,雨日、雨量多,田間濕度大(90%),開花期間遇低溫(20℃),日照少,有利病害流行。種植密度大,氮肥用量過多,在水稻出穗后稻株生長過于繁茂嫩綠,抗病力減弱,利于病情發展。
防治方法。水稻不同品種對稻曲病的抗病性有明顯的差異,選擇抗病品種種植是簡便有效的預防方法。避免在病田留種,播種時精選無病種子。田間出現發病稻穗及早剔除,重病田水稻收割后深翻稻田,將菌核埋入土中。平衡施肥,氮磷鉀配合使用,避免偏施遲施氮肥。發生風險高的地塊,應抓住水稻出穗前7-10天噴施殺菌劑,可以選用的藥劑有井岡霉素、枯草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申嗪霉素、氟環唑、己唑醇、苯甲·丙環唑、肟菌酯·戊唑醇、井岡·蠟芽菌。破口期施藥效果差,且易發生藥害。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