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縣防沙治沙攻堅戰走筆
魏靜 本報記者 侯春強
“草原有個白沙尖,提起它來淚漣漣,沙丘趕著牛羊走,氈房一年兩次搬?!边@句民謠,曾是前郭縣西部白沙尖沙帶惡劣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
然而,今日的白沙尖,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成為防沙治沙的典范。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白楊挺立,松樹挺拔,紅柳搖曳,沙棘繁茂。小鳥在林間啼鳴,多年不見的狐貍、野兔、野雞也在這里安家落戶。
白沙尖是指橫跨前郭縣西部的三條沙帶,位于科爾沁沙地范圍內,長度為147公里,總面積80萬畝,有流動和半流動沙丘43個,流沙面積達12萬畝。這里風沙干旱十分嚴重,每當風起,白沙滾滾,侵吞道路,埋沒農田、草原,風沙攆著屯子搬家,農業生產中“三刮四種”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危害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舉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朝為莊園夕沙壓,流離失所奔天涯”,這是當地人們對風沙危害的形象描述。
從1978年“三北”工程啟動,前郭縣就開始對白沙尖進行治理,以防沙治沙和農田防護林建設為重點,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前郭縣連續開展三次治沙造林大會戰,栽植楊、柳、松、沙棘、果樹等類苗木8500余萬株,用楊、柳樹枝夾防風障子5萬多畝,使沙區幾十座流動、半流動沙丘得以固定,植被得到恢復。2023年,前郭縣立足高質量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積極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和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啟動“一湖兩帶”綜合治理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圍繞查干湖、科爾沁沙地北方防沙帶和松花江沿江水土保持帶開展建設,進行沙地造林、退化林修復、沙化草原恢復、退化濕地修復、沿江水土保持一體化體系建設。“三北”工程期間,全縣通過大力實施人工造林、治沙工程、退化林修復、中幼林撫育、退化草原修復等措施,累計造林治沙 89萬畝。
烏蘭圖嘎林場是白沙尖的治沙造林主戰場之一,位于前郭縣西部、向烏沙帶東端,是一個以治沙為主的生態公益性林場。烏蘭圖嘎林場不斷選擇、培育優勢樹種,改進栽植方式,研究提高林木成活率的方法,積累了一套科學實用的沙地造林和經營管理的新模式。林場實施了“樟子松示范林基地項目”,將樟子松這一沙地優勢樹種進行大面積擴繁和應用,從應用樟子松凍坨造林到培育容器苗造林,經過不斷探索,造林成活率不斷提高,造林成本不斷降低,已累計營造樟子松治沙7500畝,成活率高,苗木長勢良好。在后期管理方面,聘用管護人員實行分片包保,在林地外緣挖掘防護溝,禁止放牧、開墾,嚴厲打擊破壞森林植被行為。通過自然恢復形式,逐步恢復榆樹、蒙古黃榆、杠柳等天然次生林種。
烏蘭圖嘎林場場長朱長生介紹:“我們在造林治沙的治理方法上充分體現因地制宜的原則,坡頂栽植耐旱的樟子松、沙丘以小葉錦雞兒為主,用一年生的楊樹苗做防風墻,確保小葉錦雞兒籽不被大風吹走。通過幾代人的治理,沙漠變成綠洲,當地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
“草原飄動牧羊鞭,白沙尖上頌歌傳。千里沙海滾綠浪,牛羊肥壯瓜果甜。”目前,在前郭縣,一個覆蓋森林、草原、濕地、沙地的一體化防護林保護修復體系初見成效,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昔日的白沙尖變成綠色的海洋,沙丘上生長著茂密的森林,農防林在原野上縱橫交錯,林成網、田成方。前郭縣防沙治沙成效顯著,有效地控制了沙地的蔓延和土地的沙化,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流動、半流動沙丘得到了固定,保護和恢復了沙化、鹽堿化嚴重的草原。前郭大地上筑起的綠色生態屏障,有力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了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保護了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