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原陽糧食穩產秘訣
張培奇 范亞旭 王帥杰
位于黃河北岸的河南省原陽縣,全縣耕地面積106萬畝,常年糧食種植面積165萬畝,主要種植優質小麥、水稻等,多年來糧食產量穩定在14億斤以上。原陽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持續在“增產”“防災”上下功夫,去年以來,成功獲得了第四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國(原陽)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示范區、全國(原陽)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縣等榮譽。
“三提三減”建設高標準農田
走進原陽縣10萬畝小麥單產提升示范區,可見大型自走式噴灌機矗立在田間,氣象監測站增強了農業生產的科技感,高標準農田內“水、路、林、電、物聯網”已實現五網融合。
種糧大戶周朋是原陽縣源滿農牧專業合作社的項目經理,他所在的合作社在示范區內流轉了7000多畝地。“澆灌、植保、收割都是自動化、機械化,一人能管上千畝地。”有了先進的農業科技和裝備作支撐,讓周朋種地很有底氣,“按照目前農業最精細化的管理模式,跟以前傳統作業方式比的話,每畝地成本能節省200元左右。”
在原陽縣,不只周朋種地有底氣。為大面積提升小麥單產,原陽縣聚焦制約小麥生產的關鍵因素,積極推進“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有機融合,探索出了“提效率、提地力、提單產,減水、減肥、減人工”的小麥大面積單產均衡增產之法。
聚焦良田,打好基礎。原陽縣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建設,建設現代化灌溉設施,實現高效節水,開展土地流轉,以“小田變大田”,實現大面積農業機械化作業。目前,全縣共建成高標準農田96萬畝,已規模流轉土地34萬畝,機械化播種和收割率達98%以上。同時,實施土壤改良工程,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等方法,打破土壤板結,改善土壤結構,畝均施加有機肥200千克,耕地地力較之前提升0.5個等級,達到4等以上。
與此同時,原陽縣集成推廣良種良技良法,開展小麥水肥一體化種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新技術。數據顯示,全縣通過集成推廣良種良技良法所種出的糧食產量平均增加10%,小麥畝均增產35公斤,玉米畝均增產30公斤。“通過實際利用智能灌溉、節水節肥系統,有效實現了農業減水、減肥、減人工‘三減’,畝均減水達30%,節肥15%,省工省時30%,肥料費用可減少45元。”該縣種糧大戶吳振邦對科技賦能農業生產贊嘆不已。
“五方聯動”建好“地力加油站”
“建上地力加油站,種養結合真方便,秸稈糞污大循環,生態農業道路寬。”在原陽縣,當地老百姓編了這樣一句順口溜。
何為“地力加油站”?原陽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張寶光解釋,當前,廣大農村地區存在著“農作物秸稈無處去,畜禽糞污不處理,土地地力難提升”的問題,對此,原陽縣開創了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新型經營主體居間服務、養殖場受益、農戶增收的“五方聯動”運行模式,在河南省率先建設了“地力加油站”,對玉米秸稈、畜禽糞污進行規模化處理,生產的固體有機肥低成本還田,生產的液態生物有機肥,通過地力“加油罐”,并入灌溉系統直接還田,通過“秸稈就地取材、糞污就地處理、肥料就地還田”,實現了“種養雙循環,錢糧雙增收”。
“我們今年用的是畜禽固體有機肥,小麥前期分蘗多、根系發達,病蟲害明顯輕,效果非常好,現在小麥的穗大、籽粒多且飽滿。”原陽縣闊升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新坊說。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為提升耕地地力,提高農作物產量,原陽縣統籌秸稈糞污資源化利用、生物質能源推廣,目前已經建設“地力加油站”核心加工廠1個,分秸稈、糞污、尾菜、動物食品加工廢料、植物食品加工廢料五種類型建設“地力加油站”10個,預計年處理玉米秸稈20萬噸、年產生物質天然氣2090萬立方米、固體有機肥7.5萬噸,實現全縣畜禽糞污和玉米秸稈消納全域覆蓋。
秸稈離田,化肥減量,讓農業生產實現綠色循環。陽阿鎮韓莊村“地力加油站”負責人牛犇說:“有機糞肥的施用,能讓農作物實現穩產豐產有了‘根基’,通過施用有機糞肥,不僅為農作物提供全面的營養,對疏松土壤,耕地地力培肥都能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2023年,原陽縣還被確定為河南省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縣之一,全縣共完成綠色種養循環面積10.5萬畝,消納畜禽糞污6.3萬噸,化肥用量畝均減少10%以上。
“兩大平臺”建優防減災體系
走進原陽縣陽阿農業綜合服務站,映入眼簾的是整齊排列的各類現代化農業機械。這里建有智慧農業運營管理平臺監控大屏。“我們現在要種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幫助農民把錢賺。”作為服務站的建設方和運營方,河南省豫資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天奇圍繞“誰來種地”和“如何種好地”的問題描述了他心中的目標。
劉天奇的目標并非無本之木。據介紹,陽阿農業綜合服務站作為一個市場化運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能夠提供集耕、種、管、收、烘、儲、售于一體的農業生產全過程服務。“按照‘平戰結合、平急兩用’的原則,通過‘群眾購買、政府補貼’的方式,我們儲備了履帶式收割機、移動式烘干機等農業應急救災裝備1200臺套,平時市場化運作,急時由政府補貼使用的綜合應急服務平臺;還建立覆蓋全縣的智慧農業應急管理平臺,實現與省、市平臺聯動,可調集6000多臺裝有北斗導航的農業機械。”劉天奇說出了“兩大平臺”在防減災過程中的功能。
糧食要增產,三分靠種,七分靠管。為此,原陽縣依托陽阿農業綜合服務站積極組織專家根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災害種類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并提前做好救災物資儲備和技術準備。在關鍵農時和重大災害發生時,組織100多名科技特派員蹲點包片指導服務。通過線上線下多種途徑開展技術培訓,不斷增強農民的防災減災意識,落實好夏糧“一噴三防”和秋糧“一噴多促”等關鍵措施。
“現在種田都是全程機械化、智能化,不定時就能在微信群里收到麥田管理的技術要點,還會有農技人員到現場進行指導,享受到了‘保姆式’的服務。”這讓陽阿鎮北裴寨村種糧大戶裴朝賓對今年小麥增產增收有了更足的信心。
為筑牢防災減損第一道防線,原陽縣還依托智慧農業應急管理平臺配備了智能化氣象、病蟲害等監測設備,農業農村、氣象等部門會商聯動,一旦有重大變化,第一時間通過農村大喇叭、微信、抖音等平臺發布預警信息,保證一旦發生重大災情,確保人員、機械、物資30分鐘內趕到現場。
“通過一系列措施,我們已經連續多年保持了糧食面積、單產、總產提質提效的良好態勢。我們有信心、有決心讓今年糧食產量突破15億斤的目標。”劉兵說,“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提升農業生產綜合能力,爭做糧食單產提升排頭兵,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原陽貢獻。”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