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洮北區“稻漁綜合種養”新模式觀察
王月彪 邢連發 本報記者 徐文君
秋高氣爽,蟹肥稻香。
近年來,白城市洮北區始終堅持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秉持大農業觀和大食物觀的理念,不斷引導農民采用“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發展有機水稻和高品質水產品,實現一地兩用,一水雙收,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一條“立體生態循環農業”新路。
眼下,正是螃蟹收獲的季節,洮北區20.5萬畝稻蟹迎來雙豐收。走進到保鎮高平村,一陣微風拂過,飄來陣陣稻香,只見金黃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稻田里不時可見螃蟹悠閑地爬行。種植戶梁向陽自六年前開始嘗試“稻蟹共養”模式以來,他的稻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鹽堿地,通過引入有機肥和有機農藥,實施無公害種植,利用螃蟹除蟲、除草、松土、培肥,不僅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還增加了螃蟹收益,實現了稻蟹雙贏的局面。
“今年,我共種植15公頃水稻,全部采用稻蟹共養,從水稻長勢來看,預計增產10%左右。螃蟹也是大豐收,這兩天成蟹已經上市發往外地了。”梁向陽笑著說。
林海鎮甜水村鑫淼水產養殖種植家庭農場,今年采用稻田里扣蟹養殖和成蟹養殖套養模式,形成了稻田養殖大眼肉體培育扣蟹、扣蟹越冬后再放入泡塘養殖成蟹的完整產業鏈。
“這就是今年稻田投放的大眼肉體長成的扣蟹苗,現在已經到了回捕階段,回捕之后就統一放到越冬池里越冬。”鑫淼水產養殖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曉博一邊干活一邊向記者介紹:“這個池子就是去年我們自己培育的扣蟹苗,成蟹已經達到商品蟹的標準,大一點的現在達到二兩到二兩半,小一點的也能達到一兩二到一兩半左右。”
這種套養模式不僅減少了外來蟹苗帶來的病菌風險,還提高了本地蟹苗的成活率和抗病力。
李曉博告訴記者:“在白城市和洮北區政策及技術的扶持下,稻蟹養殖面積從去年的750畝擴大到今年的1800畝,預計可以產出10萬斤左右的扣蟹苗,2萬斤左右成蟹,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鑫淼水產養殖種植家庭農場已成為當地農業生態轉型和農民增收的典范。
洮北區一直把“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作為鹽堿地綜合治理主要方式。今年“稻漁綜合種養”面積20.5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20.5%,其中,稻田養殖大眼肉體3500畝,泡塘扣蟹養殖成蟹4.5萬畝,稻田養魚 20.15萬畝。
洮北區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徐鎮介紹:“由于洮北區水面少,水稻種植面積大,所以,洮北區因地制宜,始終把“稻漁綜合種養”作為水產發展的主攻方向。稻田養殖大眼肉體培育扣蟹,扣蟹越冬之后,放入泡塘養殖成蟹的這種模式,比較適合本地特色發展,也是今后發展的方向。未來,將更多爭取省、市乃至于國家在這方面的支持,把稻蟹發展得更好,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