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曹夢南
金秋九月,走進金黃的吉林大地,一幅幅豐收美卷徐徐鋪展。一望無際的稻田里,稻穗低垂、稻浪翻滾,處處彌漫著豐收的味道。
我省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區,有廣袤的平原、連片的土地,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條件具有先天優勢,是世界公認的“玉米黃金帶”“黃金水稻帶”,中國“糧食版圖”上的“優等生”。
大國糧倉,吉林擔當。
作為產糧大省,我省用全國4%的耕地,產出了6%的糧食,提供了10%的商品糧。2023年,我省糧食產量達到837.3億斤,總產躍升至全國第四,單產穩居糧食主產省第一,糧食商品率超過90%、調出率超過50%。全國每10斤商品糧中,就有1斤來自吉林。
在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我省將承擔全國1/5的任務,增產200億斤,讓每個中國人的飯碗里裝進更多“吉糧”。
秋“豐”起,秋意濃。
秋分時節,長春市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村的稻田公園里稻香濃郁,豐收在望的喜悅迎面而來。
沿著觀光棧道一路走過,俯瞰金燦燦的稻田,由彩稻構成的“九臺貢米”“鄉村振興”八個大字格外醒目;站在觀景臺上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稻田里,飽滿的稻穗隨風搖擺。
水稻,是長春市種植面積排名第二的糧食作物。由于晝夜溫差大,又是一季稻,長春大米素以品質佳而著稱,擁有“中國優質粳米之都”和“中國優質小町米之鄉”兩個國字號榮譽。
2024年,長春市水稻種植面積253萬畝,優質品種、綠色種植、訂單農業、綜合種養……以水稻標準化生產為手段,推進全程機械化作業進程,眾多水稻生產經營方式“齊上陣”。如今,水稻產業正成為長春市全力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生動實踐。
稻田翻金浪,稻農秋收忙。
鎮賚縣是我省水稻主產區。金秋的稻田,金黃一片。誰能想到,昔日大片的鹽堿地、不毛之地,經過改良正逐漸成為我省糧食增產的增長極。
“這以前就是白花花的鹽堿地,別說水稻、螃蟹了,長草都費勁。”75歲的鎮賚縣大屯鎮英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志國指著金燦燦的稻田說,“今年我們合作社每畝地產量能達到1300斤以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1988年以來,省農業科學院三代科研人員在鹽堿地上接力奮斗,通過“以稻治堿,以稻治澇,以稻致富”的方法,使貧瘠的土地實現高產,鎮賚縣上百萬畝鹽堿地得以開發利用。2023年,鎮賚縣水稻種植面積達155萬畝,是全省水田第一大縣,水稻總產量20.5億斤,連續5年位居全省水稻產量第一。
昔日“鹽堿地”變成“米糧川”。“鎮賚將不斷擴大‘鎮賚大米’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擦亮這一‘白金名片’,力爭實現從‘水稻大縣’向‘水稻強縣’的華麗轉變。”鎮賚縣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
為現代農業裝上“智慧大腦”,讓農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讓黑土地永葆青春,讓鹽堿地稻花飄香,讓農業品質提升……如今,吉林以創新引領為導向、以科技賦能為內核,加持現代化大農業跑出“加速度”,助農“振翅高飛”。
追夢現代化大農業,把飯碗牢牢端在手里,吉林永遠在路上。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