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市整地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走進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悅來鎮萬畝“噸糧田”示范區,昔日的低產旱作地變成如今的稻麥輪作高產田。平整連片的土地上,水稻正在拔節生長,河道水清岸綠,田間道路循環暢通,溝渠涵閘相連,儼然一幅農田蔥郁的美麗畫卷。
南通市境內地勢平坦,河溝成網,具備良好的水利灌溉條件,這正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先行基礎。2023年,南通市被確定為全國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試點,為此,該市出臺《南通市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大力實施“十百千”示范工程,明確到2025年建成10個萬畝以上、100個千畝以上、1000個百畝以上的高標準農田示范方,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為滿足農業現代化對農產品產加銷的基礎設施需求,南通市突破“就田論田”思路,貫徹“建管用養”結合理念,蹚出了一條特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標準農田489萬畝,占永久基本農田的83%。其中,建成6個萬畝以上、30個千畝以上、400個百畝以上的高標準農田示范方。
提高投入標準 確保工程質量
高標準農田要想建得好,需要大筆資金支撐。過去,受制于資金來源少、參與主體有限等因素,部分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效果與農民期待有差距,難以滿足實際生產需求。
2016年以來,南通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全部按高于江蘇省定標準1000元實施,畝均投入已提至3000元至4000元。“提高的這1000元投入標準,資金從哪來?”記者問道。
“南通市建立了‘農村出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城市出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的要素循環保障機制,構建了市級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蓄水池’機制和市域內交易機制。”南通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二級調研員張進回答,南通市要求各縣(市、區)增加不少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1%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優先用于市域內指標交易,交易資金專款主要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
記者追問:“增加的1000元投入,具體用在哪?”
“部分資金用于加大土地平整力度,另外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配套建設了生產服務中心,著力打造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一體化經營的模式,以提高糧食生產綜合效益。”南通市農業農村局農田處處長丁軍說。
在南通市通州區十總鎮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附近,通州區鄉村振興局專職副局長喻曉康邊走邊向記者介紹,“這里是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再往前分別是稻米加工車間、烘干中心、加工車間和保鮮庫,覆蓋了耕種管收加工收儲等各環節,這都得益于市里的財政資金支持。”
投入標準提高了,工程建設質量該如何保障?對此,南通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紀委監委巡察范圍,實現全年所有項目“四不兩直”督查全覆蓋。南通市農業農村局耕地質量處處長陸錦林說,“我們每個項目都成立工作小組,施工和監理人員每天在工作群里實時上傳工作現場照片,市縣兩級監管人員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提出整改意見或解決辦法,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如果后續出現問題,也能根據記錄追溯,責任到人。”
“所有的工程中標以后,合同簽訂后施工隊進場,支付10%的工程款;工程完成50%,支付40%的工程款;經過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業主單位、第三方機構等四方驗收,付到70%的工程款;市級驗收通過后,付到90%。”喻曉康介紹,根據農田水利工程的特點,項目建設完成后至少運營1至2個周期再支付10%的尾款,這樣的工程支付方式有效提高了項目建設質量。
南通市還建立了項目儲備庫,將具體工作前置。過去,項目春節后獲批,施工設計、工程招投標完成時間與5月水稻種植期交叉,開工時間往往在10月以后,當年項目當年完工壓力巨大。2021年下半年開始,南通市開展了“先建后補”試點,實現了早立項、早審批、早開工,所有工作均可提前半年開展,有效化解了農時與建設矛盾,也有效規避了因建設時間不足出現的工程質量問題。
政府市場發力 破解管護難題
“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因高標準農田建設具有公益性、基礎性,無論‘市場化’程度高低,其中‘政府積極作為’的成色都應該是明顯的。”南通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敢說。
該市為解決農田管護資金難的問題,出臺了《南通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試行辦法》,要求縣鎮兩級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元每畝的專項資金用于建后管護,確保有錢管。
記者問道:“縣鎮兩級財政解決了管護資金的問題,具體的管護主體是誰呢?”
“這兩年,南通各區縣探索出了村集體統一管護、專業用水協會管護、引入保險公司等多種管護模式。”陳敢回答,例如海門區將管護工作納入網格化管理范疇,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有機結合,列入農村“五位一體”長效治理體系。
“鎮政府作為管護責任主體,每年與村委會簽訂管護工作責任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作為第一責任人,落實2名村級‘管護網格員’,簽訂管護責任合同,每周巡查和檢修養護不少于2次,一般工程設施損壞維修時間不超過1天,并及時填寫巡查和維護記錄。”南通市海門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顧黃輝補充說,實踐證明,把農田水利設施管護納入鄉村基層治理統籌實施,是推進管護常態化、長效化的有效手段,今年我們也在積極嘗試引入保險機制,運用保險這個市場手段對沖潛在風險。
“使用縣鎮兩級財政安排的管護專項資金,悅來鎮試點了6個村,保險公司相當于第三方管護公司,負責日常巡查和維修,將每年實際維修支出的15%作為服務費,剩余的部分累積到下一年的管護專項資金賬戶。”顧黃輝認為,與保險公司合作,成立一支專業巡查隊伍,實際上解放了村級組織的力量,使其成為農田設施管護的有益補充。
此外,海安市城東鎮在6500畝的示范區也開始了新的嘗試。針對水閘、泵站、電力等設施設備,考慮到有一定的技術性、專業性,光靠鎮村自身力量不夠,城東鎮通過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整體移交給農民用水協會進行專業管護。
“目前協會主要負責6500畝示范區的管護工作,包括人員安排、用工維修,智能化設施調試等,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實現術業有專攻,目前不僅管護效果不錯,而且畝均水費也下降了30%。”城東農民用水協會負責人趙雨峰說。
堅持用養結合 促進產業增效
走在海門區臨江鎮稻香村的田間小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小橋、流水、人家和蔥綠的秧田,一改項目建設前臟亂差的面貌。該村還實施了“農田排灌系統生態改造”,對灌區內的尾水進行生態處理,在田間圍埂、主要通道推廣種植香根草、擺放捕蠅燈等純生態病蟲害防控“武器”,建設生態排水渠和地下灌溉管網、生態河道、綠化種植帶,打造了集“高效、生態、美麗、宜居”為一體的良田村落。
將高標準農田與生態鄉村建設結合起來,積極推行農藥化肥減量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生態設施建設,是南通市推動農田和農村增綠增靚的先進經驗。
“像稻香村這樣的村落是南通廣大農村地區的縮影,人多地少,每人只有六七分地,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在家種地,生產方式粗放,效益也很低。”張進坦言,高標準農田建成后,農村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還帶來了生產方式的變革,讓農民種地更有收益。
海門區戴氏家庭農場就是生產方式變革的受益者,享受到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果。2015年農場負責人戴華果斷返鄉創業,從事稻麥種植及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為村集體和周邊農戶提供機械作業和耕培收全托管服務。經過多年耕耘,2020年該農場被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022年成為南通市級“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和糧食“無人化”農場,2023年畝均稻麥產量1272.81公斤,全面實現“噸糧田”,成為海門“東部糧倉”樣板區。
同樣,借助高標準農田建設契機,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南通博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了一個集標準化生產、精深化加工、現代化貯運、品牌化營銷的稻米產業融合發展綜合體,現擁有優質稻米生產基地面積5000多畝,全程服務優質稻谷生產基地5萬多畝。
“公司推進全托管服務,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新型合作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為保障稻米品質,實行品種、技術、農資、收購等統一服務,未來還將延長產業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產品營銷渠道和機制,做大做強稻米特色產業。”博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濤說。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