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結構調整對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解決當前種植業布局結構性矛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強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是促進全市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的需要,也是四平市現代農業轉型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四平市計劃2018年農作物播種面積961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61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00萬畝。玉米播種面積731萬畝,占比76%,與2017年基本持平。因地制宜調優青貯玉米、專用玉米、鮮食玉米,適度擴大豆類、花生等高效作物種植面積。全市優質高效糧食作物面積發展到500萬畝。一系列優質高效的種糧產糧農業示范典型,加速推動了全市實現現代化農業進程。 綠色食品原料的生產發展是未來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四平市2018年以“梨樹模式”為主導,打造了百萬畝綠色原料生產基地。該模式是梨樹縣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共同研發的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該技術實現了玉米秸稈全部還田,解決了秸稈焚燒問題,達到了保土、保水、養地的目的,是黑土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有效農業技術手段。經過多年的推廣與積累,效果顯著,已經成為梨樹縣乃至四平市農業綠色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梨樹縣農業總站站長王貴滿告訴記者:“梨樹縣圍繞種植業結構調整,2017年向國家農業部申報了100萬畝玉米國家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現已獲農業部批準。2018年我們要以基地建設作為實現玉米黃金帶的重要抓手,兩年時間內將梨樹縣玉米打造成金字招牌。” 四平市雜糧雜豆的生產、種植經驗豐富。結合黑豆種植具有抗旱、抗瘠薄、投資需求低等特點,2018年劉家館子鎮以東卡村、西卡村為中心,充分發揮該地區輕堿地及堿地的優勢,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黑豆產業的發展模式,引導農民發展黑豆產業。2018年種植面積將達到2萬畝,年產黑豆3600噸,產值1500萬元。劉家館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高悅說:“2018年劉家館子鎮大力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積極探索出適合本鎮實際的多種農業經營模式,未來將繼續充分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借助成熟的種植經驗,大力發展食用菌和蔬菜產業,使其成為鎮農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四平市在水稻種植方面也在不斷積極的探索。雙山灌區正在建設的引水灌溉工程項目是雙遼市農業供給側改革種植結構調整建設項目。引水灌溉河網覆蓋8個村,可實現旱改水10000畝。“該項目預計增收700余萬元,惠及223戶農戶及500余名貧困人口。為區域農業產業科學布局打下堅實基礎。”雙遼市雙山鎮政府黨委副書記崔永志說。同樣在梨樹縣劉家館子鎮也形成了以吳坨村、烏蘭村、王河村、大力村為中心的黑土及黑鈣的水稻種植區,當地充分利用地下水豐富的自然優勢發展小井種稻產業,逐步培養綠色、優質、高產水稻產業基地。2018年種植面積預計達4000畝,產量可達2200噸。 中草藥種植同樣是四平市近年來農業發展的特色所在,伊通滿族自治縣地處長白山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四季分明,氣候適宜,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536小時,無霜期138天。非常適宜種植各種中草藥,全縣目前已經種植桔梗、黃芪、板藍根等中草藥16800多畝,2017年實現產值6700多萬元,種植藥材當年全部銷售完畢。“2018年全縣將突破2萬畝種植面積,‘五一’期間,長春市中醫藥大學在景臺鎮石灰村成立景臺鎮成山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景臺鎮向前種植專業合作社,打造中藥材試驗基地。”伊通滿族自治縣中藥材協會會長馬云甫說。在種植百合的大棚內,伊通百合產業協會會長商萬友看著剛剛出苗的百合告訴記者:“現在百合正是出苗期,百合出苗比較早,現在咱們溫室里的苗已經出來了,大地的都冒芽了,種植百合的經濟效益要比玉米強幾倍,現在我們縣已經推廣種植了1000多畝,同時帶動周邊外市縣的相關產業發展。” 四平市在花生產業發展方面可以說是遍地開花。雙遼市和梨樹縣劉家館子鎮都盛產花生。雙遼市的雙英花生合作社一直致力于摸索適合本地種植花生品種的研發和種植模式創新,為我市花生產業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該合作社于2008年注冊成立,在花生專家張明哲、理事長張英的帶領下,多年來以花生產業為主體,帶動合作社成員種植高產、優質花生新品種。合作社在種植技術和方法上進行指導和引領,包括裸種小壟雙行、大壟覆膜滴灌節水增效等技術,讓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單產水平。“合作社現有成員356戶,帶動當地農民2000多戶,進行土地流轉1500畝。合作社每年秋季以略高于市場價回收商品花生,銷往廣州、福建、長春、哈爾濱等城市,讓當地農民在經濟效益上得到實惠,實現脫貧致富。”雙遼市紅旗街雙英花生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張英說。 2018年四平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有效帶動貧困村農民脫貧致富,同時對周圍村鎮發展也起到了帶動示范作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農業結構的新思路、新格局。通過合理布局,集成高產技術,推進機械化生產,提升農機化、現代化生產水平,達到推進規模化種植、現代化生產的目的。在鄉村振興的開局之年為實現“綠色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探索出一條嶄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