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進入“頭伏”第一天。 從長春沿省道106出發,淅淅瀝瀝的小雨一路追隨,透著絲絲清涼。 走進農安縣燒鍋鎮新城村七社“棚稼衣”設施農業產業基地,蓄熱節能日光溫室大棚里西紅柿長勢喜人,碧綠的藤蔓不斷向上伸展腰身,一串串西紅柿點綴期間,在優越的環境里愜意生長,向往成熟。 棚膜經濟的發展不僅為十里八村的農民帶來了經濟效益,也為當地鄉村振興帶來了新活力。 上午9時,村民唐秀珍和幾名同村姐妹一起,將剛剛摘下的西紅柿進行修整、擺放、稱重、裝箱,忙碌中帶著幸福的微笑。 “我們從溫室大棚建成起,一年四季就開始在這干活,主要負責育苗、秧苗修剪、整理和果實采摘,工資按小時結算,一小時15元,一個月能掙4000多元,既能照顧家,收入也不少。”對于守家在地就能掙到錢,唐秀珍十分知足。 一畝大棚十畝田。在農業大省吉林,近幾年棚膜經濟發展迅猛,形式多樣的溫室大棚不僅改變了傳統的耕作習慣,也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 “春種夏管秋收冬閑”,曾經是和唐秀珍一樣的農民傳統生活寫照。如今,暖棚蔬菜種植一改農閑時節“貓冬”的舊習俗。 談及生活的變化,唐秀珍說要感謝吉林省藝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殿奎,是他研發的溫室暖棚項目,讓我們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錢賺。 在“棚稼衣”產業基地,陳殿奎正指揮工人切鋼材、焊鋼架、建鋼棚…… 談起現在的成功,陳殿奎感慨萬千。之前一直從事建筑領域的工作,收入不菲。2007年,他決定自己創業。 陳殿奎發現,他研發的建筑新材料的邊角余料,恰巧可以用作加工溫室大棚后墻板。就這樣,從建筑領域跨界來到溫室大棚領域。 “創業初期那幾年賠光了以前的所有積蓄,妻子每月的工資也被我填進去了。但她一直毫無怨言地支持我,否則我可能早就放棄了。好在經過了14年的艱辛歷程,終于成了。”陳殿奎欣慰地說道,眼神中露出對妻子的無限愛意。 眾所周知,溫室大棚并不是一個新鮮產物,目前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是,陳殿奎是個實誠人,隨著對行業的深入了解,他發現傳統溫室大棚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技術問題,于是,走上了邊生產邊研發的道路。 陳殿奎的研發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他帶領研發團隊一次次試驗,又一次次失敗,最艱難的時候甚至想過放棄。 直到2020年,陳殿奎接觸到一種新型材料,令他眼前頓時一亮,感覺找到了新型“保溫被”研發的切入點。 經過與團隊成員反復打磨,一款專利“隔濕透光保溫被”成功面世。“樣品試用的時候,我發現在棉被覆蓋后,大棚里能正常看書,當時興奮得一夜沒合眼。”陳殿奎看似輕描淡寫地描述,眼里卻透著光。 為了驗證保溫效果,陳殿奎找到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由專業實驗室做對比實驗。最終數據顯示,陳殿奎研發的這款“隔濕透光保溫被”相較傳統保溫被保溫性能提升了整整一倍。 緊接著,陳殿奎又請來長春光機所的相關專家測試透光率,測試結果顯示,全譜系光均能通過,其中強光通過率為16%,弱光通過率為30%。透光率的提升,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必要條件,并且能有效促進作物生長。 經過不斷完善,“隔濕透光保溫被”于2021年投入市場,現已被成熟應用。 這個集“會賺錢、會解憂、會呼吸、會增光、會發熱、會環保、愛土地”的日光溫室,得到了用戶廣泛追捧。 如何逃離“菜周期”?陳殿奎認為只有讓蔬菜生產擺脫季節特別是低溫的限制,實現四季全自由生長、錯時上市,才能在產業振興中更好帶動村民致富。 2022年,陳殿奎團隊研發的“棚稼衣品牌——寒區1號·蓄熱節能日光溫室”,取得了寒區溫室革命性跨越,實現了在零下30℃極寒天氣,不用煤電供暖,溫室內就能達到零上15℃以上的行業壯舉,打破了幾十年來一直制約寒區溫室發展的溫度壁壘,真正實現寒區冬季的零碳反季種植。 通過專利水蓄熱系統、專利隔濕透光保溫被、專利智慧控制系統、專利通風系統等項技術的實踐應用,激活了傳統溫室里程碑式的迭新換代。 為了讓農戶減少人力和成本投入,陳殿奎不斷為溫室大棚添加科技元素。 他設計了一整套自動化智能控制系統。“作物生長需要通風,但是冬季一旦通風就會讓室內溫度過低;不通風,正午時分又會使室內溫度過高,影響作物生長。”陳殿奎說,傳統溫室大棚很難讓通風和溫度達到平衡。而自己研制的溫室大棚,在棚的最高點加開了一排頂部天窗。智能管理系統可以自動調節室內溫度,一旦室內溫度過高,天窗自動打開,室內外空氣交換;室溫達到設定的適宜溫度,所有窗口自動閉合,完美解決了通風和溫度難題。 不僅如此,改良后的溫室大棚,可以自動收放保溫被、自動通風、自動采集溫濕度等數據,農戶甚至可以通過手機進行實時監控、一鍵操作、遠程控制、精準管理,十分便捷。每一個細微處設計,都體現了陳殿奎的用心用情,真正想到農民心坎上。 “改進后的溫室大棚,解決了植物對光、溫、氣的需求,可以促進農作物生長,除了提高產量,還能實現農產品反季種植、四季生產,趕上市場行情,最大限度促進農民增收,助力寒區農戶實現‘春節開園,三倍賺錢’的致富夢。”平時不善言談的陳殿奎,說起自己的“杰作”滔滔不絕。 溫室大棚可以讓東北的農戶在冬季種植農作物,增加經濟收入。 為此,陳殿奎算了一筆賬:一棟標準溫室大棚面積大概在500-1000平方米,僅一棟大棚作物,就可以創收3-6萬元,對于農戶來說,這可是看得見的實惠。 2020年,藝道科技有限公司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公司研發新產品“棚稼衣——寒區1號·蓄熱節能日光溫室”,得到吉林省重大研發項目科技創新項目資金扶持50萬元。 研發的腳步不曾停歇。陳殿奎還聯合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吉林省農科院專家、教授獲溫室(大棚)領域專利近30項,不斷針對行業及客戶切實痛點,攻克寒區溫室技術壁壘,目前在河北省阜平老香菇工程2000余棟、通遼市開魯縣大榆樹鎮設施農業小區建設項目10棟,我省公主嶺稻魚科技小院養殖稻田蝦、松原菜籃子示范基地“水果西紅柿”、靖宇藍莓生產示范基地“綠色藍莓”、遼源花卉生產基地“四季花卉”、撫松草莓種植項目“生態草莓”等地已形成遍地開花之勢。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現代設施農業作出部署,要求“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作為農業現代化重要標志的設施農業,對構建我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有著重大意義。 陳殿奎通過溫室大棚,不斷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引導農民發展溫室大棚種植,以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模式提高效益、守好“菜籃子”,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把農閑時間變成了增收致富的農忙時間,實現了農民“四季有事做、全年有效益”的美好愿景。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陳殿奎通過他的蓄熱節能日光溫室,打造出冰天雪地里的15℃春(戶外零下30℃,不用供暖,棚內最低零上15℃),由此握住了開啟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