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則百姓穩,百姓穩則鄉村興。 “鄉里中心”的稱謂,始于洛陽。什么是鄉里中心? 洛陽鄉里中心依托村黨群服務中心主陣地,按照“為民、惠民、便民”理念,堅持政府統籌、居民互助、社會多元主體共建,打造集政務服務、教育培訓、養老托育、文化體育、衛生保健、便民商務、產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生活服務圈,實現事有所辦、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為民服務不留死角。 “需求導向,市場運營,群眾參與,數字賦能。”浙江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江凌說,鄉里中心為方便群眾、服務群眾而建,要打造成群眾愿來想來常來的服務中心、活動中心、交流中心。 截至目前,洛陽全市2823個行政村和涉農社區,已建成鄉里中心1970個,到2024年,全市行政村、涉農社區將全部建成鄉里中心。 面對面辦事 為民惠民便民今年春天,普惠金融服務站入駐了嵩縣閆莊鎮店上村鄉里中心。 “以前,我們想辦個銀行業務,得到十里外的鎮上銀行去辦,去一次兩次還辦不成。現在,家門口就能辦理,而且銀行的工作人員還上門服務。”村民李建西說。 目前,嵩縣已建成31個普惠金融服務站,覆蓋120個行政村,每個普惠金融服務站輻射周邊3個行政村,服務5000余戶群眾。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辦理2000元以下的存取款和繳納水電費、醫保、社保等業務,農村金融服務觸手可及。 農村金融服務只是洛陽鄉里中心提供政務服務中的一項。 在洛陽鄉里中心便民服務清單上,村“兩委”的代辦事項就有36條,都是跟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辦事背后體現的是鄉里中心建設"服務最大化"的理念。 新安縣五頭鎮二郎廟村鄉里中心,原來黨群服務中心辦公區域的辦事柜臺已經拆除。過去村民來辦事時,一里一外,好似兩方天地,現在干部群眾面對面親切交談,真的親密無間。 為實現“服務最大化”,洛陽在建設鄉里中心時,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礎設施,通過“辦公最小化”,縮小辦公區域為增值服務讓出空間。 偃師區盤活閑置房屋、整合文化廣場和老村部等場地,讓用于服務群眾的功能區總面積占比達90%以上。 孟津區騰退村干部辦公用房1024間1.54萬余平方米,最大限度擴大群眾服務區域。 鄉里中心啟用后,干群溝通順暢,服務事項增多,辦事效率提高,群眾心滿意足。 為了讓村民辦事只跑一次,鄉里中心規定:村民來辦事,立刻辦,如果值班者不能辦,必須第一時間交辦并反饋。 鄉里中心的“中心”是村民,目的是為民、惠民、便民。在鄉里中心,村干部從過去的“當官的”和“管理人”變成“服務員”和“代辦員”,從被“求著辦事”到“主動找事”,事事有回應、件件必辦妥。 結果是:民心聚攏在鄉里中心。 市場化運營 做優“一站式”生活圈欒川縣陶灣鎮西溝村距離縣城24公里,距離鎮政府8公里。 24公里、8公里,這曾經是西溝村村民與城、鎮便利公共服務的距離。 這種距離,歷史上表現出來的是城鄉差別;這種差別曾存在于西溝村,也存在于河南甚至中國的不少鄉村。 “大娘,這樣剪怎么樣?后面再短點行不行?”9月3日,西溝村鄉里中心的理發室內,左改麗正在征求理發老人的意見。 左改麗是西溝村的閨女,出嫁后在鎮上開了個理發店。鄉里中心建成后,村里有了理發室,她找到村干部,希望每月義務回村給娘家人理發;左改麗開了頭,另一個在外開理發店的閨女張娜也帶著她的“金剪刀”歸隊了。 西溝村黨支部書記馮建省說:“盡管她們倆都是村里的閨女,但不能讓人家賠了功夫還搭錢。反復協商后,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理發一律免費,60歲以下老人5元/次,60歲至70歲老人3元/次。” 在洛陽鄉里中心,理發室、照相館、衛生室、便民超市、電商物流點、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幼中心、百姓大食堂等都是標配。 標配是標配,在實際建設運營中,洛陽堅持運營前置,以市場化思維推動鄉里中心建設,各地各村的服務因需而建,千手千眼。 洛寧縣探索“公建民營”“場所換服務”運營模式,引入洛陽恩濟、南京中皓等企業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吸引國文教育等專業培訓機構發展研學經濟。 宜陽縣錦屏鎮亞威錦德園鄉里中心,探索運用“政府投資建設+市場化運營”模式,“利民廚房”“便民超市”合理降低超市商品價格,為轄區老人提供低價助餐服務,形成“商業自我造血、商業反哺公益”的良性發展模式。 洛龍區安樂街道趙村鄉里中心引入醫療機構,建立“醫養一體化”模式運行的日間照料中心,餐廳、理療室、助浴區、影音室應有盡有。 洛寧縣中高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交100元、村集體補貼100元,就可以在日間照料中心解決每日三餐,免費使用娛樂設施。 縣、鄉、村的大膽創新,運營前置的市場化運作,徹底打破了“政府一抓,一哄而上,政府一放,回歸原樣”的怪圈。 如今,洛陽鄉里中心陣地常新、大門常開、服務常在、活動常辦、群眾常來、人氣最旺。 巧用“三自”組織 凝聚民心睦鄉鄰9月5日,寧玉春坐在家里給煙葉分級分類。她一個月沒唱戲了,心里癢嗓子也癢,隨口唱起了豫劇《朝陽溝》。 60歲的寧玉春是洛寧縣羅嶺鄉講理村紅梅戲曲演唱團的演員,演唱團有20多個成員,年齡從二十多歲到六七十歲不等。別看這是個農民戲班,板胡、二胡、曲胡都有專一樂手,吹拉彈唱樣樣都行,像寧玉春這樣的“主要演員”,還有AB角。 紅梅戲曲演唱團是一個自樂組織,平時自己想唱就唱,老百姓想聽戲了,喊他們就行。演出時,鑼鼓一響,村民到場。 自樂組織是鄉里中心自治、自樂、志愿“三自”組織架構中的一部分。自治組織主要由村里“五老”人員構成,志愿組織主要由黨員、干部構成,自樂組織則主要由群眾構成。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文明向上、穩定安寧的鄉村。 洛陽在滋潤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上下功夫,扎實推進“三自”組織建設,建成自治組織2.9萬個、自樂組織450個、志愿組織950個。 村情不同,“三自”組織的表現形式各異。 嵩縣的“三自組織”,實現群眾入組、黨員聯系、活動開展“三個全覆蓋”,每個組織內都有黨員,志愿服務活動與積分管理掛鉤。 洛寧縣上戈鎮廟洼村建設笑白剪紙工作室,建立以本村鄉賢、笑白剪紙傳承人李彩霞和上戈鎮中、小學美術教師為核心的志愿者團隊,組織村民、學生學習剪紙。 新安縣宣傳部門選派24名“文藝村長”到鄉里中心任職,為各村的自樂組織培育文藝骨干,提升了群眾文藝水平。 巧用數字賦能管理,撬動了洛陽鄉里中心元氣滿滿,動力十足。 伊川縣鳴皋鎮楊海山村鄉里中心建立“一網雙聯多元”數字賦能鄉村治理體系,依托工行興農通App,利用“積分制+數字化管理制度”,對全村18個“三自”組織,通過發布任務、獎勵積分、積分兌換,鼓勵群眾自覺自愿參與到村里的各項事務中。 “自治、自樂、志愿”組織依托鄉里中心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和諧共治、同心同向,傳承了文化、淳化了鄉風、凝聚了民心、和睦了鄰里。 賦能產業鏈 鄉里中心成產業中心汝陽縣蔡店鄉庫頭村村民、全職媽媽劉冰茶,最近在家門口吃上了“技能飯”。 “以前,我一直在家帶孩子,想出去賺錢但沒有什么技能。后來,在鄉里中心接受了月嫂技能培訓,終于有了工作崗位。”劉冰茶說,現在她在鄭州雪絨花月子會所工作,第一個月就拿到5000多元的工資。 目前,汝陽縣像劉冰茶一樣通過鄉里中心訂單培訓實現就業的有2020人。 汝陽縣同鄭州圓方集團、奇盛電梯、六建重工等知名企業深度合作,通過鄉里中心對各村勞動力有針對性地進行精準宣講和訂單培訓。截至目前,全縣已開展“訂單式”培訓2805人,經過培訓后的就業人員工資普遍提升35%以上。 洛陽鄉里中心賦能產業,突出的做法是因地制宜。 洛寧縣與社會運營主體合作,探索出“鄉里中心+民宿露營+特色農業+紅色研學+文玩創客”等眾多運營場景,實現了項目回歸、人才回鄉、資金回流,集體增收、農民增富。 嵩縣飯坡鎮曲里村依托軟籽石榴產業,將研學教育實踐與農業科普、農耕文化、生態文旅、綠色休閑等產業相結合,探索“鄉里中心+研學”發展新模式。 汝陽縣漫流村鄉里中心位于柏樹鄉“紅薯小鎮”區域內,圍繞紅薯從育苗到深加工的全產業鏈條,成立汝陽縣紅薯產業聯合黨委,為村民提供科技、金融保障,優化產業發展。 洛寧縣羅嶺鄉賈溝村布局建設占地21畝的游客服務中心,引進專業運營商,提供游客“一站式”旅游綜合服務,專屬名稱叫作“旅游驛站”。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考慮到鄉村富民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洛陽把農村電商、技能培訓、產業服務等發展性服務融進來,村民在鄉里中心能享受到資金支持、行情資訊和技術培訓等服務,產業得到賦能,村民實現增收致富。 大膽闖、大膽試、大膽干。 洛陽鄉里中心的建設走出了鄉村治理新路子,開創了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已經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鄉里中心是植根在河洛大地上的2823個閃光的錨點,她為和美鄉村建設開篇布局,必將重塑鄉村活力、魅力,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