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城鄉網 鹽堿地種稻關鍵技術 鹽堿地種稻首先是管好本田水,是協調土壤水、鹽、氣三者關系,促使稻苗移入本田后全苗早發的關鍵。根據各地經驗,要做到淺水插秧,插秧后立即灌深水 (6厘米以上),護苗2-3天,并每天換水一次,可減少稻苗葉面蒸騰,防止鹽害傷苗,有利于稻苗扎根轉青,效果良好。 稻苗返青后進入分蘗期,如泡田洗鹽徹底,灌溉水質較淡 (含氯化鈉約1克/千克),就可采取淺灌(l.5-3厘米)勤換的辦法,以促進分蘗早發。以后隨著稻苗長大,可逐步減少換水次數。實踐證明,采用上述灌溉方法,在灌溉水含氯化鈉2.3-3克/千克的條件下,可顯著減輕鹽害死苗,基本上達到保苗的要求,產量也顯著提高。分蘗末期可適當擱田,不但能控制后期的無效分蘗,而且能防止黑根死苗,有一定的增產效果。 長穗期以淺灌或間歇灌溉為主,此期葉片覆蓋田面,蒸發量減少,可以間歇灌溉或濕潤灌溉,一般6-7天灌水一次,以田間保水量不低于80%,表土不裂口為宜,抽穗前12-15天灌淺水1.5-3厘米,防止低溫造成敗育以及空秕率增加等。 抽穗到灌漿期以淺水層為主,乳熟至黃熟期以間歇灌溉為主,增加土壤通透性,增強根系活力,確保活稈成熟。停水時間視土壤情況,一般在蠟熟末期停水。 搞好稻田基本建設:新墾鹽堿土地區種稻,必須事先對水源、渠系設置、土地平整、田塊大小等做出全面的規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淡水源和完整的灌、排系統,這是種好水稻、防止鹽堿害的基礎。 建立完整的灌、排水系統,才能加速鹽堿土的改良利用,種好水稻,防止鹽堿害的發生。灌排渠的設置,要從有利于土壤脫鹽和整個墾區的排鹽著眼,故排、灌必須分系配套,每塊田地都要單獨建立進出水口。 泡田洗鹽、淡化耕層。泡田洗鹽,要在平整土地的基礎上進行。 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料:在鹽堿土種稻,要增施腐熟的廄肥、人糞尿等有機肥料,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并可能增加地面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從而減弱地下水中鹽分上升的速度,防止表土聚鹽而造成死苗。 掌握田間排灌技術是鹽堿地種好水稻的重要環節。水稻苗期抗鹽能力較弱,可用灌深水的辦法防止鹽害。灌水深度8-10厘米,以后可根據不同生育期調節水層深度,分蘗期水層可淺些,孕穗期水層可深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