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地有利于馬鈴薯芽條的快速生長和出苗。馬鈴薯幼根的穿透力較弱,因此,在土壤深耕或深松基礎上,耕碎土塊,疏松土壤、平整地面,是奪取一次播種保全苗的關鍵。 整地要精細,達到土壤疏松、透氣、保水、保肥,為薯塊出苗提供優良種床,整地時間依土壤含水量而定,即手握土成團,自然落地散開為適宜時期,土壤過濕或過干都不宜整地,春季整地時,實行頂漿打壟,先在原壟溝深趟一犁,使耕層加深10-15厘米,隨即施底肥,再破原壟掏墑合壟的三犁川的整地方法,并及時鎮壓,破碎土塊。 耙地。主要是碎土、平土、滅草及混拌,同時對過松表土有輕度鎮壓作用。用圓盤耙或丁齒耙。方式有順耙、橫耙和對角耙。順耙的碎土作用小,橫耙的碎土和平土作用大,對角耙碎土作用介于二者之間。這幾種方法可結合使用。 耢地。主要用于平土,也有碎土和緊土的作用。特別適于西部干旱地區,在耙地后用耢子耢一下,形成干土覆蓋層,減少地面蒸發,起到保墑作用。對春旱播種極為有利。耢地深淺一般3厘米左右。 鎮壓。有壓實土壤、壓碎土塊和平整地面的作用。一般作業深度可達3-4厘米,用磙子或鎮壓器鎮壓。鎮壓可使耕層緊密,減少水分的散失。播前鎮壓,可消除大土塊,防止播種后土壤下陷,保證播種深度一致,出苗整齊健壯。 壟作馬鈴薯的優勢:土層深厚,沃土集中,如采取破壟夾肥方式,肥料集中,有利于充分發揮肥效;筑壟,土壤受熱面大,地溫高,有利于出苗;壟高于地面,并起伏排列,能減輕風速,防止幼苗受風害和土壤風蝕;土壤疏松,可調節水、熱、氣狀況;壟作塊莖部位高,同時壟溝有排水作用,可減輕澇害。在坡地采取橫向壟作,可以防止土壤流失(水蝕)。因此,壟作比平作增產10%以上。 壟作馬鈴薯的方式有:先平播種后起壟,于馬鈴薯出苗后進行中耕培土成壟。特點是土壤墑情好,有利于出苗,但播種部位低,比先起壟后播種的增產效果差,適于春季干旱風速小的西部地區;先起壟后播種,這是典型的傳統壟作方式,是在伏秋或春起壟的基礎上進行播種,播種部位比前者高8-10厘米,具備壟作全部特點,但播種至幼苗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前者形式。 馬鈴薯起壟的行距以66厘米或70厘米為宜,壟的高度一般高于地面12-15厘米,壟越高,沃土越集中,增產效果越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