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吉林大地,放眼望去,淡黃色一片。收割之后,遍地的秸稈,蔓延至遠方…… 這些秸稈將何處安放?是盡快離田、變廢為寶;還是另有它用?10月31日,記者隨同吉林省生態環境廳一行來到了亞泰集團伊通水泥有限公司。對秸稈顆粒進行工業流程的深度轉化,用科技手段巧解秸稈綜合利用難題,他們憑借自身的實力和勇氣,走出了一條綠色環保、農民增收的“雙贏”之路。 來到水泥窯協同處置秸稈項目生產車間記者看到,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窯外分解生產線正轟鳴作響。令人意外的是,作為整條生產線的動力原材料,除窯煤之外,還有一包包秸稈顆粒。 亞泰集團伊通水泥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呂鵬飛告訴記者:“近幾年來,由于大氣污染和天氣變化,吉林省提出了秸稈處置綜合利用燃料化政策,我們開始研究利用水泥熟料煅燒設施進行秸稈無害化協同處置,于2016年10月份完成項目立項。2017年,由于秸稈產生期和水泥窯錯峰生產期存在時間差,秸稈產生期是11—12月,水泥窯開始處置秸稈時間是來年4—5月,所以未能與收儲運方達成合作,致使該項目暫時擱置。” 呂鵬飛深有感觸地說:“在探索過程中,我們遇見了很多問題。由于秸稈儲存期長,占地面積大,存在火災和腐爛風險,造成秸稈價格較高而引起水泥窯處置秸稈運行成本高,屬于較大虧損運行。” 2018年,該公司轉變思路,由處置原生態秸稈轉變為處置秸稈顆粒,從合作社、廠商處收購秸稈顆粒到公司進行處置。2019年,根據公司前期大量考察及研究,優化處置流程,成功用秸稈顆粒代替原煤。簡化了存儲廠房、省去了破碎設施,把秸稈顆粒噸包直接運至預熱器處置樓層,然后喂入燃燒爐。 車間內,每包重約1噸的秸稈顆粒通過汽運到廠,利用叉車堆放到堆棚內,從秸稈顆粒堆棚到上料點,噸包秸稈顆粒通過叉車運送到吊裝位置,通過天吊吊裝到秸稈顆粒,喂料倉內的秸稈顆粒通過棒閥、計量變頻鉸刀、鎖風喂料分格輪喂入到分解爐,每小時喂料量2—5噸。 據了解,目前該設備日處置秸稈顆粒能力50—120噸,年處置3萬噸,約合田地間濕秸稈5萬噸,可實現二氧化硫減排150噸,CO2減排4萬噸,1.45噸秸稈可以替代1噸原煤,年可節約2.07萬噸原煤,對提高吉林省空氣質量和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日后,隨著對處置系統的不斷調整改進,完善上料系統、增加喂料點等,處置能力還會再提升。 吉林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管理處處長李文輝表示,吉林省環保廳一直很支持秸稈多項處置做法,今年出臺了“秸稈綜合利用的32條”三年治理規劃。該項目的實施運行,既可以消化老百姓田地的玉米秸稈,減少在田地間焚燒造成大氣污染,為老百姓增利創收,同時又能促進企業向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發展,減少煤炭使用量……希望這樣的多贏模式在未來可以得到廣泛的借鑒與推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