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黑人粗硬进入过程视频,2018亚洲а∨天堂,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天氣預報
榆林治沙,傳唱一首生態贊歌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誓把沙海變綠洲
本報記者 隋二龍 侯春強
日期:2023年06月28日 來源:吉林城鄉網

軍號聲中醒,晨起聽鳥鳴。

幾十年來,不斷傳承著“治沙精神”,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姑娘,一代接著一代,初心不改,青春永駐,在荒灘沙漠里躬耕勞作,綻放出多彩的時代芳華。


位于榆林市榆陽區西北部的補浪河鄉,以往曾是一個“風刮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出不全”的地方。全鄉80%以上的土地都是荒漠,在近百公里的風沙線上,除了星星點點的駱駝刺,幾乎見不到綠色。

6月27日,由中華全國農民報協會主辦的全國農民報社長總編調研采訪活動走進榆林市榆陽區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令人豁然開朗。

眼前一片覆蓋著沙柳、檸條、臭柏和樟子松的沙梁,一派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的景象。

“以前這里可不是這樣,我小時候聽過一個順口溜,‘山高盡禿頭,灘地無樹林。黃沙滾滾流,十耕九不收’,說的就是半個世紀前的補浪河。”高藝玲笑著說。今年26歲的高藝玲原來是補浪河鄉政府的一名宣傳專干,曾經擔任治沙連展覽館講解員。講解期間,一次次為前來參觀研學的游客講述治沙連的故事,自己也被這大漠深處的傳承和堅守深深感動,最終決定加入女子民兵治沙連,接任第十五任連長,走上治沙道路。

在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展覽館,跟隨高藝玲的講解,大家了解了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治沙防沙的“巾幗傳奇”。

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組建于1974年5月,位于陜蒙交界處、毛烏素沙漠腹地,距榆林城區65公里。連隊的前身為“長城姑娘治沙連”,是享譽全國的后備力量先進典型單位,也是長期工作在治沙造林一線的英雄女子民兵治沙連隊。現連隊編女民兵20人(均為大學生村官),常駐連隊民兵13人。

1974年,響應黨中央、國務院“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第一代女民兵,組建成立了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的前身“長城姑娘治沙連”。深入這塊荒涼的大沙漠,拉開了戰天斗地、治沙造林的序幕。

當時的條件極其艱苦,住的是自己搭的“柳笆庵子”,吃的是青稞面窩頭、冷水拌炒面,每頓飯碗里、口里都是沙,半年間全連吃不上一顆青菜;推沙梁、造田地、栽樹苗,靠的是幾十把鐵鍬和幾輛破架子車,靠的是人拉肩扛、吃苦流汗,和風沙搏戰。盡管條件惡劣,但前輩們以苦為樂,信心十足,學文學武非常投入,治沙造林爭先恐后,一心想著多栽樹、多造林,誓把黃沙變綠洲。

40多年來,她們在極其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以治沙為己任,扎根大漠,頑強拼搏,堅持不懈地治沙造林,累計推平沙丘800多座,營造防風固沙林帶3條25公里,修引水渠35公里,打機井36眼,種植900多畝畜草、420多畝花棒等沙生植物,種植經濟林、彩葉林各300畝,栽植樟子松3000畝、柳樹和楊樹35萬株,治理荒漠14225畝,和當地群眾一道在荒灘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綠洲,使昔日寸草不生、人跡罕至的茫茫荒漠呈現出無限生機。

近年來,女子民兵治沙連在征戰大漠的同時,始終不忘“兵”的本色。把踐行強軍目標、治沙造林相結合,把軍民融合與建連育人相結合,實現連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雙贏”。

如今,補浪河女子民兵已成為榆陽生態建設的一張響亮的名片,是軍地共建的一個典范。

“治沙人”薪火相傳,推陳出新,以科學治理鑄就綠色屏障,實現生態巨變。在漫漫黃沙中,謀求綠色生存空間,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

40年多年過去了,治沙女民兵連隊伍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換茬不換方向,換人不換精神,軍地共建本色沒有改變,治沙造林事業一路傳承,鑄就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樂觀向上、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創新進取”的治沙連精神,樹起一座塞北大漠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豐碑。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接力植綠治沙改善生態,綠點染開來,一如天上的星。

6月28日清晨,補浪河女子民兵治沙連,一曲嘹亮的軍號聲后,更顯生機盎然。

采訪團駕車駛離這里,行駛途中,雨后的微風送來陣陣清涼。從車窗向外望去,高低起伏的沙丘已被樟子松、側柏覆蓋,披上片片新綠,間或有盛開的黃色檸條花點綴其間,如繁星般裝扮著這片神奇且飽含戰斗精神的土地。

0
責任編輯:初慧
相關信息
吉 林 城 鄉 網 版 權 所 有 ,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版權所有:吉林日報社(吉林日報報業集團) 投訴舉報電話:0431-88600732 備案號:吉ICP備18006035號 地址:長春市高新區火炬路1518號
流量統計: 技術支持:迅達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