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集安市頭道鎮東村有人承包扶貧大棚種柳蒿增收,筆者便趕到東村。承包人王安的妻子徐靜告訴筆者,柳蒿已經賣了兩茬,第三茬也即將上市,前兩茬柳蒿已經銷售了大約2000斤。按12元一斤的批發價算,這些柳蒿帶來的銷售額就得有2.4萬元,這還不是她家從大棚里獲得的全部收益。 東村有10棟由市住建局牽頭援建的扶貧大棚,但沒人承包,一直由村集體直接經營,人工成本高。甜瓜種植是東村的傳統產業項目,前年秋天,駐村第一書記周鵬濤利用扶貧大棚搞起了冬季甜瓜種植試驗,準備在春節和元宵節前夕各推出一茬甜瓜,賣個好價錢。消息傳出來,不少人都持懷疑態度,因為東村從來沒在冬天種植大棚甜瓜。這個試驗,王安的岳父徐治國一直在關注,隔三差五就往大棚里跑。 冬天光照時間短,本應90天成熟的甜瓜用了4個多月才成熟,自然賣不上高價。周鵬濤的試驗沒能取得預期成效,他個人承擔了試驗的成本,村民們也議論紛紛,覺得試驗失敗了,可徐老漢卻對周鵬濤說:“周書記,人家都說你這個試驗失敗了,我覺得你成功了,咱們東村以前從來沒人能在冬天種出來甜瓜。” 沒過多久,王安找到周鵬濤,想承包兩棟扶貧大棚種甜瓜。就這樣,他們夫妻倆用每年7000元的價格承包了一棟暖棚和一棟冷棚,簽了為期5年的合同。他們夫妻倆從山東買回幾千棵綠寶甜瓜苗,在大棚里種下了他們的美好愿望。到去年6月10日前后,王安種的甜瓜上市了,口感非常甜,別人家的瓜一斤賣3元,他家的瓜賣到了6元。 “我那瓜種得晚了,但還是跟別人家的瓜一起下來的。”說這話的時候,王安語氣里帶著幾分惋惜。他說,他的瓜口感好,除了東村的土壤條件適合種瓜外,大棚里溫差大、沒有雨水干擾是主要原因。至于效益,王安沒有細說,村里有人講,王安賣瓜最少賣了4萬元。去年秋天他和妻子又在大棚里種起了柳蒿。這么算下來,不算現在大棚里的第三茬柳蒿,從去年3月到今年4月,他們夫妻倆創造的毛利潤不低于6.4萬元,去掉承包費、水電費、種子、人工等成本,純利潤3.5萬元。而且,種地、打工、采摘山野菜這些事情都沒耽誤。 在東村的田野里,筆者見到了正開著拖拉機平整耕地的王安。筆者問他,為什么他會主動承包別人都不愿承包的大棚,這個平時就喜歡鉆研技術的中年漢子回答說:“這不是有周書記在這么,咱們種完了人家還幫著賣,心里踏實。” 王安承包的大棚去年得到了升級改造。徐靜說,改造后的大棚溫度提高了10度,原來的暖棚現在冬天都不用供暖了。很明顯,有了這樣的條件,今年她家的效益還會進一步提升。說起今年的生產計劃,王安表示:“眼下種瓜有些晚了,具體種啥還在琢磨,反正咱不能讓大棚白白閑著。” 看到王安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村民王勇也通過競標承包了村集體的4棟花卉大棚,他和妻子王淑雯負責生產,集體幫助銷售并按30%的比例提成。他們一家可以增收,而村集體則降低了管理成本,干部可以騰出工夫抓其它項目。如今,王勇承包的大棚里種著各種花卉28萬株,通化和集安兩地的城市綠化部門提供了技術支持,一朵朵嬌艷的小花開得招人稀罕。 周鵬濤告訴筆者,從脫貧摘帽到鄉村振興,東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黨和國家的政策再好,也需要群眾解放思想跟上步伐,王安的成功,給東村人帶了個好頭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