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轄區(qū)不斷增長的養(yǎng)老服務需求,臨江市建國街道不斷探索社區(qū)養(yǎng)老服務社會愛心參與的創(chuàng)新模式,先后投入100余萬元,建成臨江市首家以社區(qū)養(yǎng)老為抓手,以志愿服務為主體的社會公益組織——“家之味”公益餐廳,探索出“黨建+公益”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鮮活經(jīng)驗”。 駐區(qū)單位和相關部門(單位)不定期組織黨員到餐廳開展志愿服務“主題黨日”活動,參與的方式可分為當義工或者捐錢捐物。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轄區(qū)黨員主動加入到志愿服務隊伍當中,隨著前來用餐的群眾不斷增加,在部分用餐群眾的家屬的帶領下,更多的市民也紛紛來到公益餐廳爭做志愿者,小小的公益餐廳吸引了臨江市各領域的廣泛參與。該街道以“家之味”公益餐廳的愛心平臺,不僅為社區(qū)老人提供午餐服務,更是凝聚愛心合力,打開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 在黨史學習教育不斷走深走實的過程中,該街道緊緊圍繞“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這一落腳點,聚焦轄區(qū)不斷增加的居民就餐需求,積極協(xié)調市委組織部、宣傳部、住建局等駐街單位,多次召開黨建聯(lián)席會專題研究“家之味”公益餐廳提檔升級事項,最終決定從打破原有布局擴大用餐面積、添桌加椅確保餐位數(shù)量、完善廚房設施提高烹飪效率等方面著手,全力打造使老人滿意、家屬放心的公益餐廳。 升級后的公益餐廳一樓更加寬敞,經(jīng)重新布局后,增加了更多的用餐餐位,可同時容納90余人就餐。廚房遷至二樓,重新鋪設電路,引進動力電,在引入智能烹飪設備后,有效保障了用餐點按時出餐,提高烹飪效率,減少等餐時間。除此之外,來到公益餐廳還可感受到濃濃的紅色文化:迎面可見的LED顯示屏播放著“家之味”公益餐廳的主題和黨的相關惠民政策;電視機里循環(huán)播放紅色歌曲、紅色電影;報紙雜志收納架上整整齊齊擺放著報紙、黨刊、雜志等……。老年人可根據(jù)自身需要,隨時掌握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了解黨和政府的決策部署。用餐前,志愿者還會組織老人們一起唱紅歌,既愉悅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又表達了對黨、對祖國的熱愛,讓老人們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接受紅色精神的洗禮。 接下來,建國街道將整合志愿服務隊伍,發(fā)揮公益餐廳的輻射作用,嘗試開通送菜上門、居家陪護、就醫(yī)幫扶等延伸服務,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