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助力鄉村振興 (發刊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會議精神和要求,吉林省農業農村廳與吉林日報報業集團合作,在《吉林農村報》(吉林日報農村版)推出“鄉村振興”周刊。緊跟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傳部工作步伐,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優勢,宣傳報道我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的方針政策、政策解讀、工作動態、先進經驗、典型模式、成效成果等“三農”工作成就。 “鄉村振興”周刊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為理念;以“抓實‘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宗旨;圍繞全省“三農”工作和省農業農村廳重點工作,為宣傳報道吉林省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揮積極作用。 著力宣傳保護耕地;著力宣傳強化科技支撐;著力宣傳現代種業提升工程;著力宣傳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著力宣傳讓脫貧攻堅的有效模式轉變為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模式。做好“特色”文章;做好“業態”文章;做好“品牌”文章;做好“暢通”文章。著重宣傳鄉村建設行動;著重宣傳人才干部隊伍建設。 充分利用“吉林農業”微信公眾號、“吉林農業農村”快手號和“吉林農村報”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號、百度百家號、抖音號、吉林城鄉網等官方新媒體平臺,進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資源整合,開展農業科技短視頻“策、采、編、審、發、評”一體化協作。采取“傳統媒體+多媒體平臺”多樣化農業生產服務模式,詮釋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新局面。努力辦成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指導全省“三農”工作的媒體融合平臺。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6月的吉林大地黑土泛綠,一派生機。 6月16日,省委召開吉林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聚焦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專場新聞發布會,指出今年我省保護性耕作面積大幅增加,一批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攻關技術成果獲大面積推廣應用。 這其中,26個典型黑土區縣貢獻了我省80%的糧食產量。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張鳳春表示,建好大糧倉,就一定要保護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 黑土地保護刻不容緩 黑土是世界公認的最肥沃的土壤,是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它的形成極為緩慢,在自然條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200-400年。黑土地歷經上萬年積累而成,是大自然給予人類得天獨厚的寶藏,是地球上珍貴稀有的土壤資源,是最肥沃適宜農耕的土地。 據監測,近60年來,東北黑土地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區下降50%。目前,東北黑土區耕地的黑土層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開墾之初減少了約40厘米。部分坡耕地已變成肥力較低的薄層黑土,有的甚至露出了底層的黃土,成為老百姓俗稱的“破皮黃”黑土。 我省黑土地位于東北黑土地核心區域,素有“黑土地之鄉”美譽,是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區”之一。全省黑土區耕地面積0.69億畝,占全國黑土區耕地總面積的24.82%;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超過700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7.34%,位居全國第4位,單產987斤/畝,位居全國第2位,比全國平均高出253斤/畝。 多年來,我省作為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調出省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為實現黑土地可持續利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給過載的黑土地“減減壓”。 2009年至2016年,我省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實施面積達531.1萬畝,全省43個縣(市、區)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形成了多種技術措施綜合應用的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模式。 2015年,我省啟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先后在公主嶺市等11個縣(市、區)開展了試點工作,試點面積280萬畝。通過試點,初步建立了“可推廣、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的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和運行機制。 此外,我省還實施了“增施有機肥”補貼、加強耕地質量監測、推進農作物秸稈還田、加強土壤養分管理等措施。2010年吉林省頒布實施了《吉林省耕地質量保護條例》。2018年3月30日《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頒布。該條例填補了黑土地保護立法空白,使吉林省黑土地保護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在希望的田野間,一串鄉村振興的新詩行正在書寫;廣袤黑土地上,“新農人”正在奏響現代農業的“奮進曲”。 運用“梨樹模式”種植玉米產量喜人 保護性耕作“護”好黑土地 農安縣保護性耕作應用面積一直是位居東北前列,這與一批農機經營者堅持不懈帶頭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分不開,農機戶倪勇就是這個群體的一名突出代表。 十年前,他是最早購買免耕播種機的農民,從此他率先與保護性耕作結緣,堅持把推廣保護性耕作作業與農機創業發展同行,使保護黑土地與服務全程機械化緊密結合,一方面擴展增加了農機作業面積,另一方面還帶動全村實現了玉米全程機械化,而且百分之百是應用保護性耕作,其中由倪勇承擔完成的面積達60%,超過300公頃。 這幾年通過應用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倪勇也成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土專家”,農機作業服務年年邁大步,本村農民玉米秸稈基本不再燒,黑土地健康程度得到改善,化肥投入量逐年減少,玉米生產成本在下降,產量保持穩定提升,達到了農戶和農機戶等多贏的效果。 保護性耕作讓公主嶺市的乾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成嘗到甜頭,他掰著指頭算:幾年下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3%,產量增加5%,劃算! 遼闊的黑土地上,一場“種地革命”如火如荼。我省以產糧大縣為突破口,科技人員扎根鄉村,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生物防治,給黑土加“油”。越來越多農民意識到,掠奪性耕作“沒前途”。 2021年,我省糧食播種面積將達8550萬畝以上,推廣保護性耕作2800萬畝,比2020年增加近1000萬畝。 “梨樹模式”顯成效 梨樹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正常年景下糧食產量始終保持在50億斤以上,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貢獻,但同時也面臨著黑土地越種越薄、地力減退問題。每年秋收后,把秸稈粉碎后鋪在地里,降低土壤水分和養分流失;春耕時,免耕播種機行走在田間,一次性完成播種、施肥為土地蓋上一層“棉被”,讓黑土“緩口氣、歇歇腳”,農業技術工作者探索出黑土地保護的“梨樹模式”。 “‘梨樹模式’讓地里蚯蚓變多了,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變強,遏制住了黑土退化。”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高興地說。 不整地、不滅茬、不打壟,地里遍布玉米秸稈,表面看就像撂荒地……在全國產糧大縣梨樹縣,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改變傳統的“精耕細作”,代之以“免耕”的保護性耕作,糧食產量高、效益好,開啟農業生產方式的新變革。 在梨樹縣梨樹鎮高家村,村民席俊華告訴記者,種了一輩子地,始終認為多下工夫、精耕細作才能高產,沒想到2017年開始學習免耕保護性耕作以來,不但省事了,每公頃還增產3000斤糧。 梨樹縣宏旺農機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稱,傳統種植從種到收,一公頃要花2200元左右,現在采用秸稈覆蓋免耕播種,能省800元,“還能增產1000多斤,加上750元的保護性耕作補貼,相當于增收2500多元呢!” “讓黑土地保護理念深入人心,比什么都重要。讓更多的農民了解‘梨樹模式’,轉變耕作理念,才會有更多的農民接受‘梨樹模式’,才會有更多的黑土地得到保護。”王貴滿說。 王貴滿現場講解“梨樹模式” 探索黑土地保護有效模式 我省位于中國東北黑土區的核心位置,屬“世界黃金水稻帶”和“世界黃金玉米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著力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夯實大糧倉;著力書寫“三農”大文章,打好“農”字牌:糧食產量連續8年超過700億斤。 我省65%以上的耕地是黑土,80%以上的糧食產自黑土。寶貴的黑土地,是大國糧倉的根基,是中國飯碗的底氣。守護黑土地,保衛大糧倉早已是吉林農業人的共識和追求。 在榆樹市,晨輝農機合作社一直在尋找、探索一套更適合當地低洼地塊的保護黑土的耕作模式。 從2011年到2021年,10年中,合作社與長春市農機研究院、相關農機企業聯合研制成功了我國首款玉米秸稈集行條耕聯合作業機——秸稈歸行機,并率先在東北黑土地上因地制宜推廣應用了保護性耕作條耕技術模式。 晨輝農機合作社社長劉臣說,10年間,越來越多的合作社改變著傳統耕作模式,不斷嘗試在保護黑土地的前提下,節約成本提高糧食產量的新模式。晨輝合作社僅僅是其中之一。 從2008年國內第一臺免耕播種機在梨樹問世,現在已經發展到第六代,無人機、免耕播種機、條帶旋耕機等新型農機具,正推動吉林農業生產發生重大變革,黑土地上的“耕作革命”向著更深更廣領域不斷拓展。 2018-2020年,省農業農村廳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共遴選9個縣市,落實面積240萬畝。組建技術指導組,深入各地指導試點工作,因地制宜采取了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等一系列技術和工程相結合的綜合措施,探索構建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護路徑,形成了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秸稈深翻還田、節水栽培等十大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 農業科研領域正百花齊放,各種黑土地保護集成方案正在吉林大地上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作用。“梨樹模式”已不再只是一項免耕技術,而是隨著時代的需要,發展成為一整套黑土地保護的集成方案。省農科院試驗并推廣的“深翻+歸行覆蓋+粉耙”的“秸稈直接還田技術”、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的“秸稈過腹還田技術”“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水肥資源綜合調控技術”、米豆輪作的“種植結構優化”等13套黑土地保護集成技術正在我省東、中、西部發揮著節本增效作用。 新技術不斷成熟,黑土地保護政策不斷出臺,“耕作革命”在吉林大地如火如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