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臨江市六道溝鎮經建村的綠色粉條,可是名揚白山。經過多年的發展,這種純天然食品闖入市場,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正是這綠色粉條,也讓經建村的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每年的冬至是粉條加工的最佳時期,走進村民畢東海家的粉條加工作坊間,空氣中彌漫著甜香,熊熊燃燒的灶火上架著一口大鍋,白色的淀粉經過加工成粉條在鍋中煮熟、出鍋、冷卻;畢東海手握長棍,不停攪拌著粉條,兩名制粉師傅把粉條剪切、上架——便制成了純正的綠色粉條。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就像這樣一個加工作坊間,年產粉條在3000斤左右,可增收3萬余元。經建村加工粉條有近百年的歷史,由于該村的粉條加工采取的是傳統技術,生產量較小,產品都在當地銷售,深受老百姓的喜歡,產品也是供不應求。 經建村村民劉金波告訴記者:“不能光看我們產量低,主要因為我們是傳統工藝,就是制作手法仿古。別的粉條廠現在都是高科技的沉淀淀粉,而我們用的是原始的酸漿沉淀,比如說100斤土豆,用現在的科技能出20斤,我們只能出15斤。咱們用的漿紗面子提高了淀粉純度,粉條質量上來了,口感自然就好。” 近幾年來,經建村把粉條加工作為該村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來抓,通過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使經建村的綠色粉條進入了老百姓的餐桌。他們著重從產量、技術上做文章,首先是對馬鈴薯品種進行改良,擴大了種植面積,目前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在800畝以上,淀粉的產量也是以前的三倍。此外,該村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同時,也相應增加了一些設備,解決了費時、費力,生產能力低下等問題。 經建村的粉條從質量到價格都獨具優勢,但由于以前缺乏品牌意識,當地加工的好粉條只能轉手貼上別人的商標出售,讓別人賺錢。因此,該村探索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經建村黨支部書記韓云杰早已對接下來綠色粉條的發展做好了打算:“現在我們村綠色食品粉條,年產在4萬斤左右,我們也準備這個搞一個農村合作社的形式和村民共同建立一個粉條加工廠,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和提高村民的個人收入,讓粉條真正變為富民樂業的‘金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