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近年來,大嶺鎮黃花村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在“一村一業、一屯一品”的基礎上,引導致富能手、種植大戶圍繞果蔬大棚做好增收文章。 談起庭院經濟,村黨支部書記姚維昌打開了話匣子。他介紹,黃花村多年前就有農戶種植大棚,但由于受當時交通和基礎設施落后、種植技術欠缺、市場信息滯后等制約,始終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參差不齊,往往是村民投入很大,產出不高。這兩年,村里以鎮農業發展政策為指導,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導,隨著本地蔬菜水果在市場上的行情越來越好,村民堅定了瞄準大棚果蔬種植發展庭院經濟的信心和決心。 從“屯屯通”到“棚棚通”。為發展庭院經濟,這個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堅持問題導向,采取務實舉措幫助種植戶解決現實困難。姚維昌說,別的村修路強調的是“屯屯通”“戶戶通”,而我們村還要多一“通”——“棚棚通”。以前,蔬菜大棚不通路,村民耕作管護、出菜賣菜很不方便。為了解決“菜難出棚”的問題,村委班子多次開會研究并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采取集體經濟加農戶集資的辦法籌集資金50余萬元,專為大棚生產經營鋪建了到棚砂石路。現在,砂石路實現了“棚棚通”,即使雨天運菜也不用發愁。他說,等村里條件再好些,一定要給每個大棚都通上水泥路,這樣不僅可以便利農戶日常耕作管護,也能為到村游客提供更好的采摘體驗。 “一畝棚抵十畝田,一年四季都生錢。”王世民是該村的西紅柿種植大戶,一句順口溜,更是把當地發展大棚經濟、引領農民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表達得淋漓盡致……與大田種植玉米相比,蔬菜大棚靠的是更多的技術投入和精耕細作。看著一顆顆如燈籠般的西紅柿,王世民說,為了實現每年種植兩茬西紅柿并搶早上市,面對冬末早春低溫問題,他采取溫室育苗移栽技術,并采購安裝了冬季取暖設備;為解決單層棚膜溫度較低問題,他對大棚進行了三層覆膜改造,使其可以根據天氣情況調整透光度、調節棚內溫度;根據草莓西紅柿的生長特性,他在棚內地表鋪蓋了稻殼,以降濕控溫,減少病害。目前,他家大棚的草莓西紅柿正在上市銷售,僅批發價就可達每公斤16元。按照現在的行情估計,今年草莓柿子收入將超過15萬元。 外地取經,回村送寶。為解決大棚葡萄種植技術欠缺的難題,村里鼓勵致富能手、種植大戶積極學習先進種植技術,主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帶領大家共同致富,庭院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典型示范帶動故事在村里不勝枚舉……種植能手崔曉輝是村里最早從事葡萄種植的專業經營戶之一,更是村里大棚葡萄選育種植方面的行家里手。她經常利用農閑時節遠赴大連、濰坊、哈爾濱等地學習技術,并始終熱心為村里的葡萄種植戶提供指導,答疑解惑。 “你們看,我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很多咨詢葡萄種植的消息,有問水肥管理的,有問溫度控制的,反正我看到了有時間就回復。只要群里有專家老師作講解,即使再忙,我也跟著學,不懂技術是真不行。”崔曉輝熱情地介紹,去年葡萄收入50多萬元,計劃今年繼續擴大栽種面積。正是看到了葡萄種植的好效益,在崔曉輝的帶動下,許多大棚蔬菜種植戶正在進行從蔬菜種植到葡萄種植的模式切換,他們采取兼做過渡的辦法,在葡萄幼苗期兼種矮秧蔬菜,有效增加過渡期間的經濟效益。 同時,黃花村也在進一步推進庭院經濟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培植新的庭院經濟增長點,推廣“庭院+采摘+網銷”的模式,鼓勵種植戶開辦小型采摘園,指導他們宣傳推介本村果蔬產品,推廣網銷帶貨,吸引更多游客“進棚到院”,助力種植戶增收致富,讓大棚果蔬種植這份“辛苦錢”成為農戶的“心里甜”。 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成果蔬大棚和冬儲溫室172棟,種植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其中種植草莓柿子、水果黃瓜等經濟作物的大棚83棟,面積約5.5萬平方米;葡萄種植大棚89棟,面積約9.4萬平方米。僅2023年,全村果蔬大棚總收入超過1200萬元,有效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