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秸稈還田免耕播種作業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處長白山余脈向松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幅員面積為2523平方公里,有耕地187萬畝,其中屬于黑土區域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95%。 2018年,國家開始了第二批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縣申報遴選工作,伊通縣農業和畜牧業管理局通過項目申報和省級專家評審,最終被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全省7個第二批新增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縣之一,為全縣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工作拉開了序幕,也為伊通縣農業可持續發展鋪就了一條新路。 2019年黑土地保護利用宣傳活動啟動儀式 伊通縣委縣政府對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項目領導小組,統一協調全縣項目工作,項目辦公室在省、市項目專家組及技術依托單位——吉林農業大學和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的指導下,集成組裝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開展黑土地保護技術研究與指導和示范推廣。 立足全縣秸稈和畜禽糞污資源條件,統籌土、肥、水、種及栽培、植保等生產要素,形成用地養地結合、生產生態兼顧的耕作制度。圍繞秸稈還田、有機肥積造利用、肥沃耕層構建、化肥減量增效等措施,以機械為載體,集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能落地、接地氣的黑土地保護綜合技術模式,以點帶面、示范推進。 2019年伊通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培訓會 伊通縣重點應用的技術模式為秸稈深翻還田技術模式、秸稈覆蓋還田技術模式、秸稈旋耕還田技術模式和秸稈堆漚還田技術模式。4項技術模式中重點以秸稈深翻還田技術模式為主。 這項技術是秋季玉米收獲時利用玉米聯合收割機收獲同時,將玉米秸稈粉碎(長度≤10厘米),并均勻拋撒于田間。秋季上凍前利用液壓翻轉犁將秸稈翻耕入土,翻耕深度30厘米,將秸稈翻壓在地表下20—30厘米土層之間,利用重耙耙平,達到播種狀態,第二年春季農戶采用免耕播種機平播播種。 通過農業科研部門測算,一公頃秸稈按10噸計算,還田后相當于向土壤中施入尿素73公斤、過磷酸鈣76公斤、硫酸鉀160公斤,折合化肥價格670元。秸稈還田不但能提高土壤養分供應,同時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和水熱條件,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生物活性,真正地使秸稈變廢為寶。 玉米秸稈還田深翻作業 通過一年多的項目實施,伊通縣在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摸索出了一條適宜的黑土地保護利用途徑。截至11月10日,項目累計完成秸稈深翻還田技術23.11萬畝次,秸稈覆蓋還田技術0.5萬畝、秸稈旋耕還田技術0.6萬畝,秸稈堆漚還田2.5萬畝。 今年是項目實施的第二年,合作社和農民對秸稈深翻還田作業積極性非常高,2018年深翻機械61套,2019年新增加深翻機械36套,共有97套深翻犁,日作業能力9000畝以上,全部實行農機作業遠程電子監控,可以精確計量作業面積和作業深度,作業區域通過監控平臺數據和作業軌跡圖像等資料可長期保存。 伊通縣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玉米秸稈淺旋還田技術模式觀摩會 通過2年的深翻作業示范推廣,這項技術模式已被廣大農戶所接受,項目區連續2年在春旱的情況下一次性拿全苗,比常規壟作的地塊相比,出苗早15—20天,保苗率提高5%以上,今年項目區玉米普遍產量增加10%以上,品質相應提高。 在伊通縣半山區的破皮黃白漿土等耕層結構較差的地塊,土壤表層全是細土面,通氣透水性很差,肥力低,玉米長勢常年都是很差,產量產量400—500公斤/畝,通過秸稈深翻還田建立了新的耕層結構,耕層厚度達到了30厘米以上,玉米長勢可以和正常地塊一樣健壯。2019年秋季玉米收獲后,農民通過對比,這樣的地塊深翻后產量提高了20%以上。 半濕潤區南部地力提升與抗倒防衰玉米豐產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現場觀摩會 這樣的好技術受到廣大農民歡迎。秸稈覆蓋還田、旋耕還田和堆漚還田也正在按項目進度實施中,同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繼續與農業專家教授完善現有技術模式,試驗探索新技術,為更好地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而努力。 通過實施黑土地項目,伊通滿族自治縣不僅實現了糧食增產,而且通過引導農民轉變施肥觀念,通過秸稈還田,減少了化肥施用量,降低了成本,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地下水污染,減少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改善了土壤結構,培肥了地力。對提高耕地生產能力、保證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