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德惠市布海鎮十三家子村常豐農場的日光大棚,清香撲鼻,一根根頂花帶刺的黃瓜掛在藤架上,青翠欲滴,這幾天,這里的黃瓜大豐收,到了上市的旺季。 布海鎮是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擁有百棟無公害大棚瓜菜示范園區1個、甜瓜大棚數量達到千棟規模,百棟有機大棚蔬菜示范園區1個、百公頃無公害露地蔬菜園區6個,是遠近聞名的瓜菜之鄉。2019年,布海鎮的棚室規模達6000多棟,瓜菜年產值突破3億元。今年,布海鎮棚室又增加了800多棟,總數超過了7000棟,瓜菜年產值預計可達3.5億元,產業發展呈現出強勁勢頭。 一個小鄉鎮是如何將瓜菜產業做大做強的呢?筆者實地踏訪,一探究竟。 路通后再無“鬼市” 瓜菜好運又好賣 布海鎮毗鄰長春,102國道和北哈鐵路穿過境內。聞名東北三省的瓜菜批發大市場——“鬼市”就曾坐落在這里。布海鎮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大面積種植瓜菜,由于當時農村公路不發達,農民為了及時賣掉新鮮蔬菜,半夜起來,通過馬車、人力等方式將蔬菜運到公路旁。由于交易大多發生在半夜,菜農和商販不得不點上蠟燭或是煤油燈,遠遠望去像“鬼市”一般,并因此得名。 近年來,隨著布海鎮實現了村村通,農民不再需要半夜起來送蔬菜,而是等著商販上門收購。便捷的農村公路節省了運輸成本,延伸了供貨半徑,增加了農民收入。“沒有農村公路建設,就不會有布海鎮瓜菜產業的再次繁榮。”在布海鎮新城村種了20多年香瓜的瓜農李大波感慨地說。 如今,布海鎮17個村都變成了臨路村。“便捷的交通使勞動力、物流等經營成本降低,原材料收購和產品銷售市場得到有力拓展,極大地推動了布海鎮瓜菜產業的發展。”布海鎮副鎮長孫成友說。 技術做“嫁衣” 瓜菜產量高品質好 “我們的黃瓜主根是小南瓜根,用碗育苗,長出來后,主干上的黃瓜更易分叉,一棵秧上也能多結不少黃瓜。”布海鎮長山村鐵生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社員李顯生種植棚膜黃瓜已有17年,他在嫁接技術上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嫁接后每棵秧苗可以結黃瓜3公斤以上,這樣的產量是普通黃瓜種植遠遠無法達到的。 多年重茬種植使香瓜易患枯萎病,影響產量和品質。布海鎮的瓜農們便采用換根種植的方式,即利用哈密瓜的新根嫁接種植香瓜,由于嫁接親和力較強,嫁接后的瓜菜傷口愈合比較快,抗菌、抗旱能力增強,成活率也更高,甜度和口感也得到提高。 新城村的瓜農李大波如今成了村里的技術員,免費指導瓜農嫁接技術。 目前全村400多棟大棚香瓜,種的都是嫁接品種。“一棟大棚平均能產9000公斤香瓜,好的時候能達到1萬公斤以上,香瓜的價格最好時能賣到20元每公斤,最便宜也能賣到6元-8元每公斤,一個棚的收入保守地說有9萬元。”李大波說。 另外,錯時生產也填補了外運蔬菜的生產空白期,使布海瓜菜成了長春、吉林和哈爾濱等城市重要的“菜籃子”。 引領有“大戶” 就業幫扶兩不誤 “瓜王”楊大志、“香瓜王”郭傳義……在布海鎮,從來不缺種植能手,他們苦心鉆研技術,勤勞致富的同時,還不忘幫扶村里的貧困戶。這兩年村里扶貧大棚的興建,讓農村貧困群體也可以參與到瓜菜種植這份“甜蜜”的產業中來。 “我們村共有550戶,其中種植香瓜的就有100多戶,種完了香瓜種蔬菜、草莓,大棚用工都可貧困戶先來,最多的時候,一個棚就需要50名工人,每人每天可收入150元左右。”新城村黨總支書記呂玉龍說。 十三家子村的“農機大戶”牟長義幫村里蓋起了40棟扶貧大棚,園區里不僅種植黃瓜、西紅柿等蔬菜,還種植了100萬株花卉苗。“我們走的是龍頭帶動農戶發展這個模式,給村民普及技術,讓他們看到實在的收益,增強他們發展棚膜經濟的信心。”園區技術員馬春雙說。 據了解,布海鎮目前共有各類經濟組織157個,成為帶領當地瓜菜產業發展的“火車頭”,這些經濟組織經常組織成員到外地學習先進經驗技術,并注冊了“德升”“蔬鄉門地”等瓜菜品牌。由于品質佳、信譽好,布海蔬菜在市場上樹立了自己的良好口碑,形成了規模化種植,產生了品牌效應,每年蔬菜上市時節客商源源不斷,產品供不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