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威脅我省水稻安全生產的主要病害,由稻灰梨孢菌引起,若防治不及時可造成水稻減產10-30%,甚至更高。 發病規律 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均可發生,根據發病部位分為苗瘟、葉瘟、葉枕瘟、節瘟、枝梗瘟、穗頸瘟和谷粒瘟等,其中,葉瘟和穗頸瘟在農業生產中最為常見。葉瘟多發生在水稻3葉期以后,初期病斑為水漬狀褐點,隨后病斑逐步擴大呈梭形,中間灰白色,內圈褐色,最外圍有黃色暈圈,通常病斑兩端有沿葉脈延伸的褐色壞死線,嚴重時造成葉片死亡。穗頸瘟發生于穗頸和穗軸上,病斑初期為淺褐色小點,逐漸繞穗頸、穗軸擴展,穗頸發病早時多形成全白穗,發病遲時造成谷粒不充實。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借氣流、風雨傳播侵染,早晚露霧重、濕度高、光照少的條件利于病害發生蔓延。 防治措施 種植抗病品種。種植高產、優質、抗病品種,合理布局,避免單一品種大面積連片,多年種植。 種子處理。播種前徹底清除病稻草,不從病區引種,不用帶病種子;浸種前曬種1-2天;選用咪鮮胺、三環唑、甲基硫菌靈、異稻瘟凈浸種1天。 帶藥移栽。在秧苗移栽前3天,用三環唑、稻瘟酰胺噴霧。 加強田間管理。施足基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適當增加磷、鉀肥施用比例,同時加強水層管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割凈水渠和池埂上的雜草,增加田間通風透光性。 適時藥劑防治。葉瘟在田間初見病斑時施藥,預防穗瘟在破口抽穗初期施藥,穗期若遇適溫高濕的氣象條件,發病風險增高,間隔7天或在齊穗期第2次施藥。可以選擇兼防紋枯病、稻曲病、細菌性褐斑病和穗腐病效果的藥劑,做到“一噴多防”“一噴多效”。生物藥劑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申嗪霉素、春雷·井岡、春雷·寡糖素、四霉素、井岡·蠟芽菌、補骨脂種子提取物等;化學藥劑可選用醚菌·氟環唑、肟菌·戊唑醇、吡唑·氟環唑、苯甲·丙環唑、稻瘟酰胺、苯甲·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等,可與稻瘟靈或三環唑混配使用,以保證對稻瘟病的防控效果。航化作業每畝噴液量應保證1升以上,噴藥時應注意避開水稻揚花期,并選擇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后噴藥為宜,以免影響水稻授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