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伊通立足本縣農業實際,始終把黑土地保護作為必須完成的任務,多點發力,多措并舉,進行一系列探索實踐。 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2015年以來,伊通試驗性采用秸稈覆蓋的保護性耕作。2020年開始實施秸稈歸行,種苗帶整潔、無秸稈,從而減輕土壤風蝕、水蝕,增加耕地有機質含量,5年后使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提升,化肥施用量相應減少10%。按照2022年物價成本估算,此種模式作業成本大約每畝47元,既能實現降成本、增收入的目的,同時還能達到減少秸稈焚燒的污染、培肥地力效果。2018年以來,累計實施140.4萬畝。 秸稈深翻還田模式。2018年以來,開始探索推廣秸稈深翻還田技術模式,把秸稈深翻至土壤25一30厘米深度,在表層種植當年作物,使用深埋的方式使秸稈在底層自然腐熟,土壤耕層(30厘米深度)中有機質含量每年大約提升1%,且磷、鉀含量均有明顯增幅,深受廣大農民的認可。目前,已大面積推廣,累計實施59萬畝。 糞肥還田模式。2021年以來,在大孤山鎮、小孤山鎮、三道鄉等地開始推廣應用。建有4個糞污處理廠,總處理能力15.2萬噸,實際處理9.45萬噸,將畜禽糞便集中收集,摻入30%秸稈發酵形成有機肥,施用于作物種植,每畝地可減少10%的化肥投入,降低成本約20元,土壤耕層中有機質含量每年提升2%左右。減少種植成本,解決糞污污染環境問題,并通過種養結合形成綠色循環。這種模式近兩年處于推廣期,共施用有機肥6.17萬噸,實施面積達到44.7萬畝,畝均138公斤。 水稻秸稈打漿還田模式。2021年,伊通開始試驗實踐水稻秸稈打漿還田技術,在水稻機械收獲時加裝秸稈粉碎拋灑裝置,將秸稈粉碎后均勻拋灑田間,促進水稻秸稈肥料化利用,從而達到保護黑土地的效果。目前,這項技術還處于試驗性探索階段,共實施2000畝,實際效果得到了農戶的認可,今后將繼續推廣此技術的示范應用。 此外,伊通縣針對坡崗地保護性耕作存在的問題正在重點攻關,在推廣單體免耕播種機和壟側施肥扣瓣基礎上,正在探索耕地成本、更高效率的保護性耕作模式,與中國農業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建設一個以山坡地黑土地保護利用為主,兼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作的實驗基地,為東北地區半山區黑土地保護探索更多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