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為加強黑土地保護利用,梨樹縣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搭建科技平臺、統籌綜合治理等系列保護措施,賦予黑土地持久的“續航”能力。 堅持壓實各級責任 打造完備工作體系 全縣設置縣、鄉、村三級田長356名、網格長1033名,嚴格落實《巡田制度》《田長制督察執法網格化監管制度》等7項管理制度,切實將田長制落實到具體地塊、具體人頭,實現耕地保護責任全覆蓋。 申請成立了副處級科研單位四平現代農業科學院和正科級事業單位梨樹縣黑土地保護監測中心,黑土地保護工作力量全面加強。將《黑土地保護法》《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條例》普法宣傳與黑土地論壇科技活動日、科技大講堂、“梨樹模式”現場會、高素質農民培訓等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緊密結合,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堅持深化校地合作 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不斷豐富“梨樹模式”內涵,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研發建設以300公頃為一個標準方的現代農業生產單元22個,實施縣、鄉、村“三個一”核心示范推廣工程,“梨樹模式”推廣應用體系逐步完善,推廣面積達到285 萬畝,實現適宜地塊全覆蓋。結合“秸稈變肉”工程,在原有4種保護性耕作方式的基礎上,將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融入“梨樹模式”,形成了更加節本增效的 “4+2 梨樹模式”,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種養循環發展。 大力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與中科院共同組建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技術推廣工作專班,建設了萬畝試驗區和23塊高產高效保護性耕作綜合技術示范田,并選擇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實施,達到了所有鄉鎮全覆蓋。 深入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投入4400萬元,建設了全省頂尖的公共實訓基地,先后被中組部、農業農村部和省鄉村振興局確定為國家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和全省首批鄉村人才實訓基地。連續八年舉辦“梨樹黑土地論壇”,國家和省市領導、院士專家再次匯聚梨樹,為黑土地保護貢獻“梨樹方案”。創新舉辦“雙百行動”,將來自高校和科研單位的百名碩博生對接百家典型合作社,建立起“合作社+專家+碩博研究生+技術人員”四位一體的橋梁紐帶。 堅持統籌綜合治理 促進耕地質量躍升 補齊設施建設短板。始終把建設高標準農田作為保障糧食生產的“一號工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00.68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0%以上,有效提升了黑土地生產能力。大力實施農田水利建設,扎實推進“五大澇區”治理,新建維修改造“四溝四渠”11079公里,進一步提升了農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狠抓土壤污染防治。在全縣建設堆漚場(點)1440個,實現了所有村屯全覆蓋,引導農戶就地就近消納還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通過地力評價,2022年耕地質量平均等級達到3.047較全市平均質量高0.8個等級,耕地有機質含量由2021年的2.21%提升到2.24%。 開展水土保持治理。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片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6平方公里。印發《梨樹縣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監管利用工作實施細則》,嚴格按照“誰占用、誰剝離”的原則進行表土剝離,剝離耕作層土壤主要用于新開墾耕地和劣質耕地改良、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復墾等領域。積極推進鹽堿耕地治理,治理面積近3萬畝,土壤肥力得到有效提升。完成農田防護林網修復完善工程1000畝,切實增強了農田林網防護效能。 一年來,梨樹縣較好地完成了黑土地保護各項任務。在下步工作中,梨樹縣將繼續把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進一步推動“梨樹模式”內伸外延,建立兼容并包的黑土地保護體系,統籌推動農田建設、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等重點項目,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