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暑期,浙江大學文學院“鄉村里的文化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北方線小分隊前往伊通滿族自治縣,深入河源鎮榆樹村鎮開展調研,在洶涌澎湃的伊通河上游,探索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 上午,小分隊跟隨伊通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同志來到了河源鎮榆樹村與村民進行座談。“現在的班子強了,村里美了,村民富了,民心也更齊了,大家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一提到村子里發生的巨大變化,村民們個個喜上眉梢。 近些年,榆樹村積極聯系群眾,深入了解群眾思想動態、滿足村民所需所盼;村黨支部積極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思想與實干齊抓并舉,提升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能力和水平。為促進村莊集體經濟發展,鼓勵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榆樹村抓緊建設返鄉創業項目,準備利用村部和學校場地,投資半成品加工項目。這些成果,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吉祥村里看蒼鷺。伊通河源鎮吉祥村。村中建立了蒼鷺自然保護地,近年來已有幾千只蒼鷺在這里繁衍生息。小分隊跟隨村書記走進蒼鷺保護區,有幸在密林中窺見蒼鷺立于枝頭,安然生息,見證了當地蒼鷺保護工作取得的卓越成效。 村民大院開座談。“經濟效益的提升是老百姓支持‘文明經濟’的原始動力。”在吉祥村的村民大院內,伊通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同志向小分隊與村民們介紹了以文明經濟為基礎的一系列惠民政策,并對吉祥村的美好愿景作出了切實規劃。 在交流過程中,實踐團成員依次發言,結合自身的經驗為“文明經濟”項目建言獻策,為鄉村振興貢獻求是青年力量。 在伊通北部的馬鞍山鎮參觀滿族剪紙作品、“文明經濟”項目試點村,讓同學們收獲滿滿。 “這次暑期走進了全國‘文明經濟’模式的發源地伊通滿族自治縣,感受到了‘文明經濟’政策的巨大潛力。”浙江大學“鄉村里的文化中國”暑期社會實踐團北方線小分隊紛紛感慨。 “文明經濟”下的伊通滿族自治縣,走出了一條“文明實踐+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互融互促的新路徑,將鄉風文明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為以文明之力助推農村經濟社會振興發展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精神文明建設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