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耗子”是一種風味面食,口感香甜黏滑,別具特色。 我小時候,母親每年立秋之后都給我們做“黏耗子”吃。 做“黏耗子”要先泡米。母親將大黃米或者黏大米淘洗干凈,放在瓦盆里加水浸泡,要用蓋簾蓋好,防止蚰蜒、蟑螂爬進去。浸泡期間,如果水里長白醭就要撈出去,添加適量的水。等米泡好了,要反復淘洗,再用清水浸泡一宿。第二天,將米撈出晾曬,待晾曬到七八分干,即可磨面了。 母親將磨好的面加水和成面團,并洗凈玻璃葉或者蘇子葉。玻璃葉生長在樹上,葉子近似圓形,有成年人手掌大小。我曾去亮甲山采摘過,市場上也有出售的。接下來,只見母親將烀熟的紅小豆拌糖攥成小團,然后將一小塊面團揉成圓柱形,揪一塊揉圓,壓成餅,包上豆餡。隨后,她將包好的面團揉成兩頭略尖的橢圓形,給玻璃葉或蘇子葉抹上食用油,再把面團放在葉子中間,合上,將包好的“黏耗子”口向上一個個地挨著擺在簾子上。做完這些,只待入鍋蒸20分鐘左右,便可享用“黏耗子”的美味了。 掀開鍋,一股糯米和葉子的清香就在屋里彌漫開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黏耗子”,扒了皮,咬一口,感覺香甜綿滑,真是好吃極了。 由于做“黏耗子”費時費工,現在很少有人做了。但吃“黏耗子”時的感覺真是令人難忘,如今想來依舊口有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