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加快制定耕地保護法,以更好應對耕地紅線面臨的挑戰,為耕地保護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為更好地把耕地保護“長牙齒”硬措施法治化,我國將加快推動耕地保護法立法進程。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耕地年度“進出平衡”以及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等禁止性規定和政策措施將上升為法律。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土地復墾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為核心的耕地保護法治體系;民法典、刑法對耕地保護進行了明確規定;加快制定中的糧食法也強調耕地保護。這都使制定科學、簡明、可操作的耕地保護法成為迫切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把耕地保護法列為預備審議項目。自然資源部把做好耕地保護法送審工作列入2022年重點立法計劃。 自然資源部法規司司長魏莉華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地法治建設從無到有、不斷完善,而切實保護耕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主旋律。回顧耕地保護法律制度發展歷程,準確把握耕地保護面臨的新要求,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制定耕地保護法具有重要意義。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據國土“三調”結果,2019年底我國耕地面積19.18億畝,人均1.36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同時我國耕地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總體質量不高,超過一半靠天收。從國土“二調”至國土“三調”十年間,全國建設用地總量增加26.5%,城鎮、村莊用地總規模分別達1.55億畝和3.29億畝,一些城鎮、園區低效閑置用地問題突出,村莊用地總量過大、布局不盡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