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去往嵩縣城關鎮葉嶺村路兩旁步登高花、格桑花姹紫嫣紅,錯落有致的梯田,串串紫色的丹參花匯成一片片紫色花海。 葉嶺村四面環山,以前,村民零散種植一些丹參,但都不成規模,缺少增收門路,村民想致富,但缺少一劑“良方”。 而現在,葉嶺村依托自然條件,強化市場思維,延伸丹參產業鏈條,發展鄉村旅游、康養產業,丹參已成為當地增收“寶貝”。 能觀景、可餐宿,村子成為縣城居民的“后花園”。每逢周末假日,不少游客前來“打卡”,攝影、美術愛好者更是紛紛前來采風、寫生。 致富的“藥引子”要從2021年春節前,村黨支部書記董廣聚走馬上任開始。 “連綿丘嶺、陸渾湖畔、緊鄰縣城,優勢大于劣勢。丹參種植,縣里有政策,觀光游是方向。”董廣聚和村委一班人將目光瞄向了全身都是寶的丹參。 有想法,還要有辦法。“發展丹參產業,一定得擴大種植規模,搞好后續管理。”董廣聚說得一板一眼。 2021年10月,葉嶺村流轉土地1200畝種植丹參。對流轉的土地,采取網格化管理方式,邀請懂農業的村民、技術人員進行打理,建立激勵機制和利益鏈接機制,提升丹參畝產,成功打造“葉嶺模式”。 種植第一年,丹參畝產量就達500公斤。與以往相比,每畝地增收達2300元。 “通過土地流轉,我們村打造了千畝丹參基地,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愿望。”董廣聚笑著說。 現在,葉嶺村帶動周邊四個村連片打造萬畝丹參種植產業帶,百、千、萬畝規模的升級,不僅使公司、集體、農民多方增收,還促使“創業、產業、就業”業業相連,形成產業拉動致富的綜合社會“效益”,探索出了貧困山區鄉村發展的新活力。 “通過集體合作社流轉土地租金每畝500元,給群眾發租金;除草、管理包干責任制,年末村集體經濟根據總收入盈余情況按照‘4321利益聯結機制’進行分配時,除了40%合作社發展基金、20%村集體公積金、10%管理人員工資補助,我們再拿出30%給參與合作社群眾分紅利。”董廣聚為村民算了一筆“幸福賬”。 “租金、薪金、股金”,土地還是這塊土地,群眾還是這些群眾,模式一變積極性提高了、收入提高了、勞動時間和參與方式靈活了、收益穩定了,最重要的是通過產業模式成功“運營”,村干部和群眾向往美好的“心”凝聚在一起。 在發展丹參產業時,葉嶺村除注重其自身的經濟價值外,還充分拉長產業鏈條,挖掘丹參的科普價值、觀賞價值和旅游價值。開發丹參茶、丹參蜜、文創禮品等旅游產品。 今年,葉嶺村又定期開展研學活動。“通過研學活動,孩子們能近距離接觸丹參,沉浸式體驗丹參茶制作過程。開展研學活動只是第一步,我們要通過研學活動吸引客流,提升知名度。然后,再建設丹參科普館和民宿康養中心,開發藥膳宴,繼而發展鄉村旅游、康養產業。”董廣聚的丹參路走得步步堅實。 |